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张畅、杜清相、熊青青、王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同时恰逢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部署60周年。为传承三线精神,推进新中国史的学习,以更加自觉的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七名研究生组成的“三线建设历史与成就实践调研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晓勇和指导老师罗玮栋的带领下,来到英雄城市攀枝花进行实践调研,通过深入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精神价值,传承并发扬三线精神。
8月3日,实践调研团先后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重温三线建设光辉历程,感悟三线精神深刻内涵。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团队成员参观“地动山河铁臂摇”“风卷红旗如画”“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展区。展区展现了大量三线建设者的生活照片和工作日记,队员们被馆内陈列的历史图片、实物及文献资料深深吸引。一件件鲜活文物、一幅幅生动照片、一个个微缩场景,一件件充满故事的实物,再现了“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与伟大成就,让大家仿佛穿越回那个火热的年代,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启示新时代大学生应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团队成员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十三幢)开展调研活动。“十三幢”位于东区大渡口街,曾是攀枝花建设初期总指挥部所在地,接待了邓小平、贺龙、彭德怀、方毅等领导人。在随队指导教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一行人参观了矿样室、绝密室以及领导人用过的生活用品等实物,通过图片、实物、文史资料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现场沉浸式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高度重视。
8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攀枝花市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在地方志中寻找历史故事,感受三线人的青春与奋斗,体会攀枝花的城市人文精神,感悟“三线”建设者“早日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睡好觉”的革命情怀。结束图书馆的文献学习后,调研团前往攀枝花英雄纪念碑,缅怀为三线建设英勇牺牲的英雄。
攀枝花英雄纪念碑由纪念碑主体、群雕和浮雕等七项构筑物组成。纪念碑碑座为红色花岗石贴面的五边形,正面雕刻着220个字的铭文,碑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并以汉白玉精心贴面,其形态独特地呈现为三个等面积的“人”字形结构。它象征着攀枝花这座城的崛起,是无数建设者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无私奉献才华、心血和青春;同时体现了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利益,无怨无悔地奋斗。纪念碑作为攀枝花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相互呼应,共同展示三线建设的丰功伟绩。纪念碑作为精神坐标,凝聚了社会力量,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历史的尊重。它不仅是攀枝花市的历史标志,也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精神和牺牲值得后来人永远铭记。
通过两天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对三线建设的历史与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接下来,实践调研团还会通过座谈会、访谈、参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形式,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锤炼意志、传承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成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