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黄嘉辉)为深入学习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正值暑期盛夏,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同心筑梦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同心筑梦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发展理念,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切实发挥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座谈与走访调研
7月18日,团队成员与浸潭镇团委书记徐淑冰开展座谈会,调研了解浸潭镇普通话使用、普及和宣传情况。随后,团队成员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浸潭镇民众普通话使用(听、说、读、写)情况,目前浸潭镇大部分民众能掌握部分普通技能,但不熟练,老年人使用和掌握普通话程度低,学生及青年人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普通话,这为普通话推广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当地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根据调研情况,团队成员因地制宜,从学生着手,针对性开展丰富的语言文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横幅、手册、线上视频、线下讲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通话推广系列活动,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主阵地,以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学活动,调动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油纸伞:传统文化的瑰宝
7月21下午,同心筑梦团在浸潭镇大塘铺村文化室开展了“与你相‘绘’ 油纸伞绘画”活动,现场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以普通话为语言基调,用歌声接龙调动现场氛围,随后,团队成员讲解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和悠久历史,一步步指导小朋友油纸伞绘画技巧。小朋友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学习非遗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技巧、用途,体验着具有千年的文化底蕴的油纸伞,进一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活动中,团队成员营造“敢说、多说”的氛围,许多小朋友都能流利地说普通话,甚至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说普通话,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通话推广成效显著。
(图为突击队成员讲解如何绘画油纸伞)
(图为小朋友认真绘画油纸伞)
(图为小朋友集体在认真绘画油纸伞)
油纸伞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雨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活动以“油纸伞”为载体,将非遗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让民众亲身感受到古朴怀旧、精致唯美的油纸伞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所有小朋友绘画油纸伞合照)
非遗之美:扎染工艺的精湛技艺与魅力
以普通话推广为主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7月22日下午,同心筑梦团在浸潭镇团委、浸潭镇志愿者和浸潭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支持下开展了“扎韵流彩”的扎染体验活动。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一种民间传统染色技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介绍了扎染的起源、发展、技巧,并展示了不同扎染技巧的图案。
(图为团队成员陈镇青宣讲推广普通话)
(图为团队成员准备扎染开始前的前期工作)
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将预先准备好的白色布料,通过图案设计定位、折叠、捆扎、扭曲等工艺进行造型,用棉线、橡皮筋、夹子等进行固定绑扎,随后把织物打绞成结进行印染。虽是初次尝试,但大家都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丰富的创意,现场气氛热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创作,一件件白色的布料经过扎染的自然晕色后,变成风格迥异、花样丰富、色泽亮丽的“艺术品”,让大家体会到了“蓝白之间”的美丽奥秘,也领略到了扎染非遗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参加活动的同学扎染)
(图为参加活动的同学展示扎染作品)
本次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把所学知识带回乡村,以普通话推广为契机,结合传统文化,把普通话和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同心筑梦团将努力学习和实践,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大力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参加活动的同学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炜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