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冯诗梅、程书怡、李佳如)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月17日-7月20日、7月27日-7月29日,山西师范大学青春聚力"普"续航实践队分两个小分队分别赴临汾市吉县、太原市娄烦县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调研考察 深入实地
7月17日,吉县志愿服务团队通过诵读展演、发放推普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柏山寺乡的百姓进行推普宣传,志愿者们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注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7月28日上午,成员们来到了娄烦县下静游村, 在下静游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以“问卷+访谈+反馈”的模式,详细了解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和使用情况。据了解,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以方言为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普通话应用较为频繁。儿童、青壮年是会讲普通话的主要人群,老人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并不熟练。由此看来,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而道远。
(志愿者走访调查,宣传普通话)
(队员进行诵读展演)
(队员与被推普村民合影)
非遗传承 文化魅力
7月27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娄烦县文化馆,在当地非遗协会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一系列非遗。同时团队成员们亲自体验了手工编织和面塑制作等传统技艺。在与非遗传承者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当前非遗文化发展与网络直播密切相关,通过网络平台“讲好用巧”普通话,让更多的人对非遗技术有所了解,提高非遗知名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协会主任为实践队员讲解)
(非遗老师和志愿者作品展示)
产业观测 乡村振兴
通过采访当地村委会副书记,成员们了解到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是当地普通话普及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影响到了当地产业发展、土地运营等诸多问题。在当地村委会副书记和当地种田大户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参观了玉米种植基地,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当前特色农产品市场仍有待开发。为了解决现存难题,队员们鼓励当地通过网络平台带动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地方品牌,同时发展以采摘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志愿者对当地村干部进行采访)
(志愿者与当地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合影)
推普实践团此行的目的在于打破“方言壁垒”,对于农村电商直播销售而言,“讲好用巧”普通话,让消费者“听懂叫好”有利于提高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知名度,以实现产业兴旺、民众富足。
寻访先烈 坚守红色情怀
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也来到高君宇故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红色基地,同时也将推普活动深入其中。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旅游服务场所使用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推广和应用普通话是提高旅游接待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树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服务地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志愿者参观高君宇故居)
(志愿者与高君宇故居讲解员合影)
推普敬老 温暖相伴
7月28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娄烦县养老院,通过分发宣传册、现场宣讲等形式对老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普通话的宣传与推广。通过红色故事宣讲,不仅传播了爱国奋进的红色精神,并且有利于普通话在老人群体之间的传播。
(志愿者进行红色精神宣讲)
(志愿者与敬老院老人们的合照)
趣味课堂 与普同行
7月29日上午,实践团队在娄烦县永祥社区举办了推普课堂活动。课上,团队成员向学生、志愿者生动地讲述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与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融入当地剪纸等非遗文化,以抢答竞猜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回答,增强推普课堂特色。
(志愿者教学生练习发音)
(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辅导)
通过本次活动,成员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推广普通话、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支撑。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用行动为推普工作插上青春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志愿者与孩子们拍照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书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