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普”无华,铺好粤东西乡村振兴新道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普通话推广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31 22: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思婷   阅读 2.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胡钟填)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的织“普”无华推普实践团于2024年7月在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政府马滘街道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本项目旨在深入了解潮汕地区青少年儿童和留守妇女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乡村支教、墙绘创作等形式,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普通话的认知与兴趣。实践团成员不仅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还结合纺织专业的特长,传授纺织产业相关的实用技能与知识,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增强民众的家国情怀。此外,团队还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和规划的改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实践背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宪法要求,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鉴于此,响应国家号召,本团队决定赴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该地区主要使用潮汕方言,普通话普及度较低,且存在前后鼻音不分、卷舌不明显等发音问题。加之当地一定程度的文化排外心理,使用普通话常被视为“不正宗”。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普通话在当地的应用与发展。

二、实践目的和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本团队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旨在提升当地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和妇女的普通话水平,增强其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通过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普通话的兴趣与认知,团队能够为下一代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于留守妇女而言,学好普通话不仅能够提升她们的社会交流能力,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还能通过网络与新媒体与社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推广普通话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它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此外,普通话的普及加强了社会交流与信息传播,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同时也响应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政策,通过乡村美化项目,如乡村墙绘等,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乡村规划的改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此过程中,团队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明确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感。实践团队成员也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决心将推广普通话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实践方法及过程

    精心筹备,共筑梦想之旅

从2024年6月初开始,项目团队便展开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精心筹备工作,旨在为即将到来的支教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语言交流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收集青少年儿童和留守妇女的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与马滘社区当地村委会进行座谈,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普通话的普及现状、面临的挑战等信息。阅读专业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普通话在当地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普通话推广的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最终确定针对青少年与妇女的不同的活动的方案。同时确定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内容,落实实践所需的相关物料,为实践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说文解字,支教课堂联动乡村教育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文化体验并加深他们对汉语的理解与热爱,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首先,以朗诵课作为起点,通过自我介绍,发音训练,口部操等内容,让孩子们在培训中感受普通话与表达的魅力。再以诵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弟子规》,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提升语言素养。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普通话的发音,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图为同学们在朗读课上朗诵《弟子规》。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团队通过书法培训让孩子们感受中国字的魅力。活动从趣味小游戏开始,通过看图猜汉字、汉字加一笔等小游戏引入汉字的多样性,接着进行坐姿训练、握笔训练,并教授如何正确沾墨和洗笔。在一系列笔画训练和汉字讲解示范后,孩子们欣赏了优秀的书法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书法的兴趣与情感。这一系列练习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书写技巧,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毛笔书写细节的教学。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在课堂的最后,团队通过排练情境剧的形式,将课堂所学汇聚成丰富多样的剧情和角色。孩子们在创作和表演中大胆使用普通话表达,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普通话的自信使用,为他们的语言学习之路增添了无限乐趣与意义。

图为同学们排练情景剧的场景。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普通话的自信使用,为他们的语言学习之路增添了无限乐趣与意义。

    巧手编织梦想,纤维艺术绽放乡土光彩

为了向小朋友们展示纺织文化的魅力,项目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旨在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与热情。

团队以教学织带玫瑰作为活动的起点,指导小朋友们挑选心仪的织带宽度和颜色,将其裁剪至适当的长度。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将织带一端固定,一圈圈地卷起,模拟出玫瑰花瓣的自然形态。每一圈的轻微错位使得花朵层次分明。最后,用胶水固定中心和边缘,轻柔调整花瓣,使其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姿态。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手工技能,还让他们领略到了织带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图为同学们学习编制织带花的场景。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团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带领小朋友们探索基础色彩的世界。他们学习了红、黄、蓝这三种基本颜色,并尝试通过混合这些色彩创造出新的色调,例如将红色和黄色混合得到橙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得到绿色。在实际操作和创意绘画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学会了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作品充满了童趣和创新。

图为同学们进行色彩搭配的实践。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通过纤维书法课程,孩子们体验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学习了书法的基础知识,还掌握了如何将纤维材料融入书法创作之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专注于每一笔的书写,用纤维材料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这项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图为同学们纤维书法作品和合照。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团队还开设了一个纤维鉴别的小课堂,让小朋友们通过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方式认识棉、麻、丝、羊毛以及合成纤维(如尼龙、聚酯纤维)等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小朋友们兴奋地发现了每种纤维的独特之处——有的柔软舒适,有的结实耐用。此外,团队还教授了一些简单的纤维鉴别技巧,比如通过燃烧实验来初步判断纤维类型。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小朋友们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图为同学们进行纤维鉴别的场景。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语言之桥,绿色之路,让普通话成为绿色教育的使者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并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实践团队来到了濠江区马滘街道。在居委会和党服的支持下,团队深入各个社区,采用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收集有关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习惯、频率以及学习意愿的数据。

调研结果表明,老年群体倾向于使用当地方言,因此在普通话的使用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障碍。相比之下,儿童和务工人员由于教育和工作的需求,普遍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所有被调研的对象都表达了提升普通话能力的强烈愿望,认为这有助于改善人际交往并拓宽职业发展的机会。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入户推广普通话。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在此期间,马滘街道负责人姚嘉铭先生与实践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强调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语言沟通的能力,更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姚先生希望实践团队能继续推广普通话,并为马滘街道及其周边乡村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探索墙绘世界,用画笔讲述故事。

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创意,来到了马滘社区,通过手中的画笔,将心中的梦想与憧憬转化为现实中的美丽画卷。团队先用细腻的手法在墙面上勾勒出画面的基本轮廓,然后精心调配各种色彩,让每一抹颜色都能鲜艳美丽。随着画笔的轻轻挥洒,一幅生动活泼的墙绘逐渐成形,它仿佛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马滘社区未来的美好景象。

图为成员们在进行傍晚进行墙绘。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图为完成后的绿美乡村墙绘。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许多当地居民在使用普通话时带有一种独特的“潮普”口音。于是团队通过墙绘的形式推广普通话,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加深了人们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识和使用。在炽热的阳光下,成员们用心描绘,将普通话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画作之中,以此展现普通话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普通话推广的墙绘绘制。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墙绘的合影。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在这次墙绘活动中,许多好奇的孩子被色彩斑斓的画面所吸引,纷纷加入到绘画的行列中。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享受到了创作的乐趣,也在这过程中学会了更多普通话词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原本普通的墙绘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也为马滘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图为小朋友积极参与与墙绘绘画的照片。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探索汕头潮博馆,领略潮汕文化风采

实践团队踏入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展开了一段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每一幅历史画卷、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无声地讲述着潮汕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开拓精神。从古代文明的璀璨遗迹到近代华侨漂洋过海的奋斗历程,再到当代艺术创新的绚丽成果,这些展览内容不仅展示了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共生之美。

图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广场雕塑。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英歌舞演员合影。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通过这次参观,队员们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他们计划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来推广普通话,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审美相结合,使更多人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合影。通讯员:李庆荣 供图

四、实践总结和收获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实践,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目标群体的普通话水平,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认同感,还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教学,显著提高了他们对普通话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通过朗诵、书法、情景剧等形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普通话,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于留守妇女而言,实践团开展的纺织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她们的专业技能,还为她们提供了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创意纺织品的机会,这对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帮助。同时,普通话的学习让她们在社交活动中更加自信,有助于她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此外,实践团在马滘街道的调研活动揭示了普通话推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践团深切感受到当地居民对于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尤其是儿童和务工人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普通话来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还积极参与了乡村美化项目,通过墙绘等形式推广普通话,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努力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总之,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还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与乡村振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方法,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1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