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根基。为弘扬落实二十大精神,深入乡村,了解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为祖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的力量,本次青岛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青衿之志“实践团来到了滨州市惠民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匠心伴振兴 味浓情更浓
7月21日下午,“青衿之志”实践团来到了惠民县石庙镇宏远基业惠民食品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公司负责人陈总陈素芳女士。2020年,她毅然决然放下北京的生意,返乡创业,借双招双引的东风,宏远基业与石庙镇达成合作,选址康家园村,建设水饺加工厂。同时还采用因地制宜的生产加工模式,坚持原地采购,省去中间商,提高农民收入,生产出百分之百纯天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水饺,做中国最好吃的速冻水饺,让饺子回归最初的味道,是“小芳菇”水饺的初衷,是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更是陈总作为惠民人对于乡村振兴事业深切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随后我们参观了宏远基业的车间里,几名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有条不紊地剁馅、拌馅、剪裁饺子皮,再把一个个包制成型的饺子依次摆放在不锈钢托盘里,速冻,然后冷藏。
根据陈总介绍,工厂规模还在继续扩大,预计忙时能吸纳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单是“小芳菇”,石庙镇借助商会平台,积极联系在外创业企业家回乡发展,已成功引进3家小微企业。这样以点带面的“卫星工厂”生产模式吸引大批本土企业纷纷将厂房建到村头,全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格局。目前,遍布惠民县的“卫星工厂”可吸纳10万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探寻红色印记 引领乡村振兴
7月22日,得知我们实践团的来意,镇长以及其他领导特意前来为我们讲解当地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其中特意提到了乡村振兴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作为年轻人既然享受到好的时代发展机遇,就更有责任传承好的党建精神。于是镇长一行人提议,带领我们前往归化红色革命纪念馆,探寻红色印记,更好引领乡村振兴。
在归化革命历史纪念馆,实践团成员重温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程,参观了“归化星火”“归化四多”“归化战役形势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等篇章,聆听义务守墓三十载的赵银亭老人的感人故事,切实感受到革命战士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归化无名烈士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们行鞠躬礼,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敬意,深切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随后我们来到义务守护烈士陵园三十年如一日,如今已九十五岁高龄的老党员赵银亭女士的家中进行慰问,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赵银亭老人矢志不渝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如今的她年事已高,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心愿:“等俺们百年后,就把俺俩葬在烈士们的身边,让俺永远守护着他们。
一句承诺,一份责任,一生担当。
青春三下乡 筑梦正当时
7月23日,我们来到了淄角镇明德小学,进行知识下乡支教活动,由苏校长带领我们前往会议室,与学校进行合作洽谈,表明此行目的,聆听乡村小学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会上,苏校长笑着对我们说:“我上大学那会儿也和你们一样,喜欢参加这一类的活动,更喜欢在支教过程中,看到小孩子脸上对知识的好奇和满足,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基层教育是第一位的。”会后,前往所安排的班级,进行支教活动。
在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社团课,实践团成员分别来到了操场和教室,通过巧设情景、互动答疑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投入其中,渐进启发,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互动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并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提升自我。
三下乡这段时间,我们实践团深刻的感受到了何为乡村振兴,何为红色路标引领复兴大业,何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我们在陈素芳女士身上学到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完美融合,在赵银亭老人身上体会到了榜样和英雄以及红色基因传承的力量,在苏校长以及孩子们的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教育的闭环,什么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结束调研后,我们提议想在明德小学和宏远基业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以便于后来人更好的学习他们的精神,没想到得到了苏校长和陈小芳女士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们“青衿之志”代表团十分感谢陈素芳女士,石庙镇政府以及淄角镇明德小学对于我们实践团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积极汲取养分,尽早回报社会,向你们看齐!(“青衿之志“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