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钰)2024年7月14日至2024年7月21日,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实践队——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惧炎炎夏日,拾起信念,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红枫湖镇骆家桥村的路程,开启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乡村宣传的机会,更是一次青年学子成长与锻炼的宝贵经历。在第一周时间里,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参与了农业生产实践劳动。
青年志愿者们针对当地儿童的教育需求,制定了特色兴趣班和学习辅导小组,在骆家桥村进行宣传,最终招收了五十名学生。一周的时间,志愿者们不仅开展了“仰望星空”天文知识科普课、“动物世界”动物知识科普课、“文化小匠”传统文化手工课及“剪出传统美”剪纸课,给孩子们科普基本常识和传统文化,让知识的种子在这些稚嫩的心田里悄然生根、发芽。还开展了“音随心动”音乐课、“舞动童梦”舞蹈课、“乡村奥运小使者”趣味体育课及“梦想彩排”情景剧课,通过音乐、舞蹈、游戏和故事激发儿童们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力量,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此外,为了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志愿者们目标明确,心系农村,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在骆家桥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政伦的亲切带领下,志愿者们参观了当地辣椒种植产业园与试验田基地,深入调研了骆家桥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同学们亲眼见识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设施,更直观地领悟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创新与活力。随后的一周里,在当地村民与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开展了实践劳动,参与除杂草、摘辣椒等农业劳作环节。这不但磨练了志愿者们的意志,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大家对农民的尊重与对乡村的理解,深刻体会农民的辛勤和不易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这一周的实践劳动中,青年志愿者们的热情和努力得到了农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认可与赞扬。
图为经济学院师生合影留念
经济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密切关注志愿者队伍,提供关怀和指导。在出发之前的动员大会上带队教师金文悦老师悉心嘱托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及纪律问题并指出了此活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7月17日,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向秋丹、辅导员蒋信炜、金文悦、教授支援还来到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实地探望青年志愿者们,老师们首先到达了同学们在骆家桥村的集体宿舍,仔细查看了同学们的住宿条件、关心了同学们的生活起居并询问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上的困难与需求。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问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来自学院的温暖与支持,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投身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信心。随后,老师们前往骆家桥村蔬菜种植园区,看望正在进行劳动实践的青年志愿者们。在田间地头,老师们不仅听取了同学们关于辣椒种植、劳动方法和管理分工的心得体会,还亲自参与到劳动中去,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细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热情互动,老师们也对同学们的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着,在村书记的陪同下,老师们参观了高标准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园区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及未来规划。参观结束后,老师们与村支书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就项目运营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当下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合作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同时就乡村建设情况、防寒防涝工程进度、探索年轻劳动力振兴乡村的新路径等话题进行探讨。通过此次交流,经济学院为骆家桥村提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乡村治理等领域的科学建议,也从骆家桥村收获了乡土实践经验与启示。最后,老师回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共同做饭,一起享用了一顿简单而温馨的饭菜。餐桌上,氛围融洽,同学们畅所欲言,向老师们分享他们在学术探索、生活感悟及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言语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收获。老师们强调了安全问题,并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总结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数日时光悄然流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过半,同学们也已悄然融入骆家桥村。与当地孩童嬉戏于田野之间,与淳朴村民共话桑麻,绘就了一幅幅和谐相处的温馨画卷。青年学子们将知识和温暖带到乡村里,将热血和汗水洒在土地上,自身也获得了难得的成长和经验。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实践意义。在接下来一周多的实践里,同学们将继续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骆家桥村的广袤天地间,书写下更多关于成长、关于奉献、关于梦想的宝贵篇章,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世洁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