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若苍山云黛,白似洱海鳞波,青花朵朵绽放,溅起圈圈涟漪。扎染以其清新淡雅、质朴归真的特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痴迷不已。它是哪怕经历风霜雨雪、岁月洗礼,却依然不变的亘古之美。
这一眼,我已难以忘却
2021年,林芳璐的扎染艺术作品获得当年Loewe基金会手工艺奖大奖。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这是中国古老工艺在当代依然生生不息的魅力,我们感受得到,全世界也感受得到。看着她的作品,扎结的层层白布既向外绽放,又向内收缩,纤维的肌理迸发出强劲张力。那种力量向我扑面而来,撞击心灵。只一眼,我已感受到扎染的魅力,难以忘却。那时,是我与扎染的第一次相见。在此之前,扎染是何物我一概不知。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扎染流程 毛培霖 摄
扎染作为非遗技艺,古称扎缬,指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打绞成结后染色。看似轻盈的织物里拥有庞大的能量,更令人着迷的是,丰富的抽象扎花纹样细节繁复,又互相纠结扭曲着,蕴藏着潜藏着就要喷薄而出的力量。愈发深入了解愈发令人痴迷沉醉,我已不再满足于只能从资讯上了解扎染。亲身感受扎染,这一愿景深深盘踞在我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这一次,我已圆梦无憾
“请大家拿好我们手中的白布,结合我们创作桌上的工具,将其放置在白布中进行捆扎,稍后浸入由板蓝根、蓼蓝等制成的蓝靛溶液中进行染色……”听着“携手鱼城,合力致远”基层服务践行团成员的耐心讲解,我才恍然意识到——我的扎染梦居然要在今天实现了。
图为社区青少年进行扎染体验 张奥 摄
跟随着“携手鱼城,合力致远”基层服务践行团的步伐,我来到了重庆市合川区久长路社区,为社区青少年开展以“青墨绘画卷,扎染赋新篇”为主题的扎染体验活动。巧手翻飞,创意无限,小小方巾为青少年表达自我、释放个性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展现出自然而真挚的生命力。看着方巾被浸入蓝靛色染料,我不住地期待它最终的展现形式。工艺是死的,思想确是活的。每个人扎染出来的作品独属于当下,也独属于自己。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扎染的花样也一样不可复制。在它成为产品之前,包得像一块炸肉,你不会知道它的样子,答案只能留待你最后一刻拆结时揭晓。它的独特,在于世上只此一件,独属于创作它的你。拂过挂在绳索上晾晒的方巾,看过青少年脸上洋溢的笑脸,听着社区工作者嘴里的感谢,我想这是一次成功且有意义的非遗进社区的基层服务活动。
这一回,我们共同托举未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非遗进社区,让青少年感知非遗之美,不仅是促进社区青少年美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和弘扬扎染的重要途径。“携手鱼城,合力致远”基层服务践行团在这个蝉鸣不止的夏季,与久长路社区青少年共同勾勒出熠熠生辉的当下,共同描绘着充满希冀的未来。非遗之于你我,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手工艺体验活动,是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守,方能交出不负历史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与社区青少年合影 向天宇 摄
苍穹之下,取天地之精华,萃植物之原液,扎心中之创作,染未来之画卷。这一回,我们和社区携手同行,互为臂助,为更好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和促进青少年未来发展发一份光,出一份力。漫漫长路,唯有齐心共进,才能非遗焕发光彩,青少年成长为骄阳。染料点点生花,非遗脉脉相乘,青少年言笑晏晏,我想,这就是活动之于我最大的满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雅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