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艺动青春”美育工作室联动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赴乐山民族实践队开展弘扬非遗文化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19 21: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印 李娟 李诗雅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杨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凝聚民族精神、联结民族情感、赓续历史文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实践团于7月11日启程马边探寻彝族特色非遗文化。

千年技艺承古韵,非遗文化润心田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马边文化馆进行参观。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队员们参观了一幅幅彝族风俗照片,了解了彝族婚嫁习俗、传统节日、服饰文化。婚礼现场的鼓声震天,彝族年时的张灯结彩,生动的彝族生活场景体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走进彝族文化馆展览室,队员们深入探索彝族的刺绣、漆器、等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彝族人民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最后,讲解员与队员们在圆桌上畅谈,讲解员提到:“非遗是个人的血脉、家人的衣钵、民族的精神、国家的灵魂。要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将非遗保护引导到自觉、主动保护和传承路径。”匠心独运,非遗传承;文化之根,生生不息。川北医学子将用实际行动担青年之责任,做传播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彝族非遗文化


一针一线绣世界,一经一纬绽繁华

 

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语言,自古与皮雕、皮影等艺术并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彝族刺绣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彝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情感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方式。7月15日下午,一场“针尖上的彝族风情——刺绣体验活动”在马边花间刺绣合作公社成功举行。活动中,实践团的队员们目睹了彝族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观看了彝族同胞现场制作传统服饰,那一针一线间流露出的匠心独运,让队员们赞叹不已。随后,队员们更是亲身体验了彝族服饰的魅力,穿戴起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仿佛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彝族女孩会说话就会唱歌,会拿筷子就会刺绣。”绣娘们在一针一线中,绣出了千年流转的岁月,也绣出了彝族人家积淀千年的深厚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彝绣工艺品


千年茶岭采鲜叶,万里茶缘悟香魂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在当地茶农的带领下走进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山茶园开展采茶活动。在采茶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手持竹篮,穿梭在翠绿的茶树间,按照“一芽两叶”的标准精心挑选嫩叶。在制茶环节,队员们学习了传统的制茶工艺,从杀青、揉捻到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学习,体验了制作优质绿茶的艰辛与喜悦。随后的茶艺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身着传统服饰的茶艺师们优雅娴熟地展示着泡茶的艺术。他们熟练地操控着茶具,将热水注入茶壶,那腾腾升起的热气带着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茶园。队员们围坐在茶艺师周围,静静地欣赏每一个动作,感受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最后,当地茶文化专家带来了一场声情并茂的茶文化讲座,就茶的历史渊源、品种分类、冲泡技艺以及茶与健康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讲解。

图为实践队员亲自体验采茶过程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赓续,生生不息。千年来,泱泱大国的前行脚步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慢慢堆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当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新时代的青年们将携手共进,让这些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