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张梓腾)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理念,为传承大运河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情怀,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黄河与大运河:生态与文化共融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0日前往黄河博物馆与大运河湿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
首先,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郑州市花园路北段的黄河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幅的壶口瀑布彩绘,母亲河那奔腾不息、贯穿九州的气势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河博物馆的合照
实践队依次在黄河博物馆内六个展区进行了参观学习,流域地理展厅内是一幅母亲河由西向东蜿蜒、如巨龙般守护着中华大地的景象;民族摇篮展区内展示了形态各异的石器、造型精美的陶器,呈现出灿烂的黄河文化;千秋治河展厅讲的是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治河技术不断改进;治河新篇展厅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举措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人水和谐展厅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图为团队成员浏览国家领导人与黄河
随后,实践队前往郑州市惠济区的大运河湿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河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诸多沿岸城市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实践队沿着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进行参观学习,深刻领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河道虽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古大运河对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具有积极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
实践队成员们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的过程和学术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新时代青年更要积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梓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