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肖洋洋)“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中国新的文化使命。为深入感受永春工艺人如何践行新的文化使命,7月8日晚,集美大学“闽山秀水”实践队来到了永春漆线雕工艺大师陈东凤的工艺坊,体验漆线雕制作的搓线工序并对她进行采访,陈东凤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了她的作品。
闽秀实践队队员采访陈东凤 传统漆线雕是指用以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调和而成,再反复舂打、手工搓成的漆线,在涂有底漆的胚体上塑造图形。陈东凤的漆线雕则是在漆篮上塑造图形,改变了传统的胚体,赋予漆线雕“新面貌”。 “哇!好漂亮。”“这么精细的工艺,全是纯手工制作!”带着惊喜,闽秀队员们走进了“晨凤工艺”,拿线、放线、点按,工艺大师陈东凤正在雕漆篮,她娴熟的手法和创作的精美图案引起队员们阵阵惊叹,忍不住凑上前去观看并拍照记录,陈东凤则是大方向队员们展示自己的手艺。随后,队员们对陈东凤进行采访,了解她与漆线雕的故事。 秉初心。陈东凤告诉队员们她本是学习美术出身,毕业后,先是接触陶瓷雕塑设计,随后在家人的影响下接触漆画,而后才是自己大胆创新在漆篮上进行漆线雕。在不断学习与自己独立思考、创新的过程中,她一直保持着对美术的热爱,在创作中获得快乐与动力,秉持初心,坚持不懈地创作。 守匠心。作为纯手工工艺,漆线雕工序相当精细、繁琐,而这些工序往往是“无聊的”,难得的是陈东凤已经坚持了23年,还依旧保持着热爱。面对繁琐重复的工作,陈东凤说,她为漆线雕付出大量的心血、时间与精力,但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繁琐中找独特,在坚持中能创新。 敢创新。陈东凤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敢于突破现有的形式,她在漆篮上使用漆线雕,漆画的呈现形式由平面变得立体;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从原来的龙与凤到现在的丰富物体;漆线雕的载体也从单一的漆篮到多样的载体,如陶瓷、漆盘、葫芦等;漆篮的颜色也有了更新一步的创新,可以是黑色,也可以保持竹的本色。同时她与国际旅游团合作,以“独创性”吸引到许多马来西亚人的关注,把“永春漆篮、漆线雕”的名号打响,把中国非遗文化传递出去。陈东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的永续发展。 但在采访中陈东凤也提到,现在漆线雕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轻人们怕吃苦、不敢吃苦,很少人能够投入到漆线雕的学习中,需要政府和大众的持续关注与大力支持,全社会一齐推动漆线雕非遗文化“走下去”、“走出去”。 参观、体验完漆线雕工艺,并对陈东凤采访后,实践队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和漆篮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更能体会到工艺匠人们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匠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希望政府与社会能给予漆线雕、漆篮更大的关注,让宝贵的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下去。 闽秀实践队队员与永春漆线雕行业领头人陈东凤合影陈东凤向闽秀实践队队员介绍自己的作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洋洋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