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电大学生返家乡:走田园乡村路,叹乡村之变化

发布时间:2024-03-16 20: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3月15日讯(通讯员 崔译菲  刘巾新  江瑶瑶)2024年1月26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小手炉”返家乡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东沙岗村。为了了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调研成员对东沙岗村当地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走访询问,开展了以“走田园乡村路,叹乡村之变化”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走进西平罗乡的街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丰富的壁画涂鸦和干净整洁的街道,其次调研队员就注意到了西平罗乡的发展变化。调研队员惊叹道:“这里的变化好大啊!曾经的道路不仅崎岖不平而且晚上走起黑漆漆的,现在又宽敞又舒适。”接着走访附近的一些村庄,走入村庄内部,路旁有几个阿姨闲坐,调研队员主动与阿姨们沟通。阿姨们说:“这里的乡村变化了很多,不仅是你们看到的那些,现在的环境质量也有很大的改善,走在田园的道路上会让人心旷神怡。”

环境维护很重要,村民齐心向前行

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感觉空气十分清新,这是大山里独有的一份享受,远离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显得十分惬意。调研队员跟当地居民了解到,现在的街道上连一片垃圾都很少见,村子里街道主干路每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以供各家各户倾倒平时的垃圾。村子里还安排了专业的人员来负责每天的街道打理任务,每天早上也有专门的清洁人员在街道回收垃圾,村民只需将垃圾打包好放在门口就会有专门的人来回收,这样的举措既防止了垃圾堆放处的堵塞也解决了不在街道主干路的居民不方便倒垃圾的问题。

在调访之前,调研队员了解到这里的村庄都种有玉米,那么调研队员十分好奇这里的玉米丰收之后,玉米秸秆是怎么处理的呢?曾经的焚烧秸秆在乡村是处处可见,那么现在是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呢?调研队员带着问题来到了村庄边缘种植玉米的田野道路,远处的玉米地清晰可看秸秆一堆一堆地堆起。随后,调研队员回到村庄内部与街道上的村民谈论交流,据村民介绍,这些年来乡村整改严禁焚烧玉米秸秆,于是将这些秸秆围起来以供后面粉碎包装投喂牛羊等牲畜。

图为农民在田里堆放整齐的玉米秸秆。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崔译菲 摄

推动家乡建设,合力共造新面孔

调研队员了解到,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城市里逐渐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日益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城市逃离,回归乡村田园生活。而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则面临着建设发展、重新振兴的问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基础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过去的几年里,调研队员有幸亲眼目睹了西平罗乡的乡村基础建设的巨大变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西平罗乡的主干道路晚上是乌漆嘛黑的,但是现在市里投入资金建造了很多太阳能路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进入了快车道。

图为工人正在安装新的太阳能路灯。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崔译菲 摄

以前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乱停乱放的车辆,经常会导致交通拥堵和发生不可逆的危险情况。但是在村委会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不乱停乱放,规划了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区域以及对道路两边机动车乱停乱放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在道路两旁新建了许多违章摄像头对乱停乱放进行专门处理和管制。

随着党和政府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西平罗乡的发展也是居民有目共睹。现在的墙面画满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墙上的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明和谐好风尚,干净的街道和整洁的环境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文化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一面面墙体标语不仅仅是传递文明、引领风尚的重要载体,也是双湾镇的“名片”。现在,走到各村的大街小巷,均能明显感受到村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在全镇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态势,有效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实践队员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深入乡镇内部,积极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感受到了乡镇变化之大,深刻回味之后,更想通过青年的力量为家乡做一些贡献。调研结束以后,实践队员将其调查记录发布在网上,希望通过网络更多人可以了解乡镇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之中,合力共造文明乡镇。

图为实践队员在改善后的街道所见。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崔译菲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