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讲好桂林故事:广西学子参观学习桂学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8-31 16:15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阅读 67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明晰来路,方可行至远方。向前走,但不能忘了来时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是为什么出发,历史需要记录,需要铭记,更需要传播。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探影·红忆团队以二十大召开和响应暑期“三下乡”实践号召为契机,决定聚焦桂林抗战文化城历史与发展,通过调研桂林本地抗战文化新闻出版方面的事实,结合专业知识,探索新时代下新的表达路径,承担作为桂林学子的文化使命与担当。2023年7月20日上午,团队奔赴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地走访前,团队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象选取,指导老师刘艳老师向团队推荐桂学博物馆作为调研对象,她指出:“桂学博物馆作为广西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设有人文广西、文化桂林、抗战桂林文化城、八桂学术、广西当代文学和捐赠文物陈列馆六个专题展厅,这些展览涵盖了广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对你们调研桂林本土抗战文化一定有不少帮助。”团队在充分讨论结合老师的建议选择了桂学博物馆作为大的背景调查开端。

团队首先来到了主展厅,跟随简单文字和泛黄图片的指引,团队成员了解到桂林文化城孕育于进入相持阶段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汇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士,1938年至1944年,在这特别的6年间,桂林城里掀起了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讲解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抗战时期先后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有20余种,开设的出版社、书店达220多家,当时桂林出版发行的书刊之多,在全国堪称第一。”团队成员纷纷点头,震惊于其数字之大。

桂学博物馆除去传统的讲解展示方式,还注重结合数字化给受众呈现沉浸式观感,利用复原地图和沙盘、3D投影复现进行互动式展出。救亡日报社、新华社、国际新闻社、生活书店桂林分店、文化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大公报一个个名字跃入眼帘,透过泛黄的报纸“抗战”“革命”“持久战”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坚定的新闻出版人信仰的呼唤,更是凝聚全国精神力量的无形之柱。团队成员陈永娜在参观学习中总结到:“在参观中,我发现其实在实际保护开发、传播、教育层面,文化抗战的比重远远弱于枪炮抗战;在文化抗战传播方面,桂林更是远远弱于延安的宣传体量;而在桂林文化抗战城现有研究中,呈现重戏剧轻出版的情况。所以整合桂林文化抗战尤其是新闻出版方面的相关史实资料,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在桂学博物馆展区参观并记录

随后团队来到了书店街展区实景,博物馆对当时出版城的书店门匾进行复原展出,门匾下面配以文字讲解,“书店多过餐饮店是桂林文化城一景。”“文化人自己经营的报纸。”“坚持抗战,窑洞办报。”一句句动人的句子闪烁其中,这时候,无论是雨夜奔赴印刷厂的夏衍,还是顶着外界压力坚持抗战的范长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旧保持革命活力,团队成员深有感触。成员段立昱讲到:“我们不能让这段历史只留在博物馆展出,还应该把它们讲给跟多人听,让更多人接触了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书店街展区参观学习

最后,团队在实地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拍照记录、文字转录,并结合线上收集的资料形成文献综述,探索新时代下桂林抗战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尝试选择借鉴桂学博物馆情景复现的形式,结合专业资料内容产出新的短视频,让短视频的新形式承载历史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主动接触桂林本地文化,接触红色抗战历史。


图为探影·红忆团队成员参观合影

80多年前那个烽火年代,在桂林山水间筑起的那片“文化绿洲”,成为桂林的一段光辉历史,也成就了桂林人心中的厚重情怀。在未来,团队将在传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路上继续前行,深耕文化沃土,将互联网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桂林抗战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佳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