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涂文婷)7月17日,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芜湖市“芜湖‘三艺’,传承有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寻储氏铁画的传承故事。
铁画,是安徽芜湖的特产,是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堪称“铁为肌骨画为魂”,是“铁”与“火”淬炼而成的艺术结晶。在百年来的铁画传承中,以储炎庆大师为首的储氏铁艺最为闻名。于是为了调查铁画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芜湖市“芜湖‘三艺’,传承有你”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7日前往位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储氏铁画工坊,专访储氏后人,弘扬非遗文化。
图为储氏传人介绍铁画制作流程 通讯员 王畅 摄
铁画世家,耳濡目染
储铁艺出身于铁画世家,由外祖父储炎庆取名“铁艺”,意为“铁画艺术”世代发扬光大。他自幼喜爱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并跟随姨母储金霞学习铁画技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一幅铁画作品兼具绘画、书法、雕塑、剪纸等多项艺术技法,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而储铁艺大师的个人工作室也足以体现这位手工艺人的“匠人”之处。他的工作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大小小、不同风格的铁画作品整齐的挂于墙上,其中以骏马画居多,靠墙的玻璃鱼缸中几条金鱼随意游动,除此之外,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几摞带有岁月痕迹的书。在采访中过程中,储铁艺表示在众多铁画风格中最喜欢动物画,他会时常参观博物馆、外出游玩、阅览资料、与他人交流,以获取铁画创作的灵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灵感来源。
图为用铁制成的蚂蚁模型 通讯员 张豪 摄
对于这样一位名声赫赫的铁画大师,队员对其创作经历感到好奇。储铁艺老师却认为在他过往的创作中,没有哪幅作品是令其特别满意的。他解释道“这是手艺人的通病”,在创作完成一幅铁画作品后会感到兴奋,这种兴奋度会持续一周到半个月,往后就消散了,而他房间内的铁画作品也没有任何装裱,“因为不完美”。也许对于工匠来说,永远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匠心。
陷入瓶颈,力求发展
储铁艺向队员们介绍了铁画发展的两个历史巅峰时期:一是铁画创世时,得到乾隆皇帝赏识,遂而得到发展。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储炎庆带领众弟子成立工艺美术厂,创作的铁画艺术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之中,并赴国外参加艺术展,远销海外。铁画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时刻,但现如今处于低迷阶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众多传统技艺面临落后淘汰的困境,铁画也不例外。储铁艺认为铁画发展陷入瓶颈期,原因是不能和当下很好的融合,真正了解铁画、对铁画作品感兴趣的群体太少,这也造成了铁画的市场有限,销售市场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这便成了一个死循环,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是不行的。
艺术与市场,科技与发展
在提及市场效益的同时,储铁艺也流露出他作为手工艺人的坚守。他强调创作和商品是两个概念,为了铁画工艺能提升知名度,便需要更多的铁画商品涌入市场,扩大市场认同,如此才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关注铁画,以致学习铁画、传承铁画。但是铁画是一项宝贵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品所凝结的心血无法量产,真正需要传承的也是艺术创作本身。
图为工坊手工艺人在打磨铁片 通讯员 张豪 摄
在平衡受众和作品价值上,储老师也流露出深深的担忧。铁画传承的最大困境在于其技巧之难,融合多种技艺。但是美术的概念很空,消费者对真正的铁画不了解,市面上大都是工艺品,真正的艺术品少之又少。这也是艺术领域必须面临的难题,越高深的艺术,受众便越少。
好在科技的发展为铁画带来了新的力量。一般会认为科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手工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储铁艺却不排斥科技。他认为,科技不能说是冲击铁画行业,反而现代设备对铁画制作有很大帮助。早期的手工制作铁画效率低下,也许一年只能做两到三幅铁画,而后来的石刻技术、机器生产,便能实现铁画的量产,以至于实现铁画的广泛推广。
图为队员参观工坊作品展 通讯员 王畅 摄
储铁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做一件事,铁杵磨成针的韧劲彰显其工匠本质。作为世家传承人,他责任重大,在坚持追求艺术的同时,他也通过网络平台、与高校联动等方式积极宣传铁画。艺无止境,储铁艺的目标不仅是传承铁画制作工艺,更是传承艺术本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涂文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