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暑气正浓,鲁东大学外国语三下乡团队怀着对革命历史的崇敬与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奔赴烟台市海阳市,开启了一场“红色传承+非遗体验”的暑期研学之旅。其中,作为全国唯一以地雷战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八路军胶东军区地雷战纪念馆,成为此次研学的核心站点,让团队成员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地雷战纪念馆坐落于海阳市朱吴镇,馆内以“地雷战”这一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经典战例为核心,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巧用地雷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手持土制地雷的民兵、布满弹痕的作战地图、村民们连夜赶制地雷的场景……这些黑白影像瞬间将大家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在“地雷陈列区”,锈迹斑斑的石雷、铁雷、陶雷整齐排列,旁边的文字注解详细介绍了不同地雷的制作工艺与作战用途——从最初需要人工点燃引线的“拉雷”,到能根据敌人脚步声触发的“踏雷”,再到可灵活布置的“绊雷”,每一种地雷背后,都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当时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村民们就用石头、陶土作外壳,用硫磺、硝石配炸药,硬是在山沟里造出了‘土坦克克星’!”讲解员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团队成员们也纷纷驻足,仔细观察这些“抗日神器”,感叹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创造力与抗争精神。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地雷战场景复原区”:昏暗的灯光下,模拟的山村小路旁暗藏“地雷”,茅草屋前的民兵正紧张地埋雷,不远处的山坡上,日寇的“扫荡”队伍正小心翼翼地前行——通过声光电技术,当年民兵们“村村有地雷,户户是堡垒”的作战场景被生动还原。团队成员们仿佛置身其中,有的驻足聆听模拟的地雷爆炸声,有的俯身观察“埋雷”技巧,深刻体会到“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原来地雷战不只是课本里的故事,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守护家园的样子,让我特别震撼。”团队成员小李感慨道。
除了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海阳深厚的非遗文化也为此次研学之旅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在研学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走进海阳大秧歌传承基地,看身着彩衣的民间艺人踩着欢快的鼓点扭动身姿,手中的绸带与花扇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热烈与鲜活;在螳螂拳武术馆,传承人演示了螳螂拳刚柔并济的招式,团队成员们还亲手学习了几个基础动作,体会“象形取意、虚实结合”的武术智慧;在留格庄镇的绿茶种植基地,大家走进茶园,亲手采摘鲜嫩的茶芽,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学习杀青、揉捻等制茶工序,品味海阳绿茶的清香回甘;而在花饽饽工坊,五颜六色的面团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团队成员们也动手制作了简单的花饽饽,感受传统面食文化的匠心与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前往八路军胶东军区纪念馆,与地雷战纪念馆的“微观战例”相呼应,这里以更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胶东军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馆内珍藏的革命文物、详实的历史文献,进一步丰富了大家对胶东革命历史的认知,让红色记忆更加立体鲜活。
从地雷战纪念馆的红色记忆到各项非遗项目的文化体验,此次海阳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与文化的传承。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旅程既让大家深刻铭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也感受到了海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大家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守护非遗文脉,让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武工大学子观老寨变迁,助振兴新颜
武工大学子仰望星火,致敬“时代楷模”张富清
安农学子踏访雪岩故里:溯源徽商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普法走基层,用法暖人心!四川民族学院实践团高原“七进”播撒法治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