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明媚的午后,我们很荣幸邀请到黄磊学长来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讲人,让黄磊学长为我们的大学生活点燃指路灯吧!本次讲堂以“自律即自由:构建高效学习的人生”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从心态到行动的“道、法、术、器”四层实战指南,我从中受益颇丰。
在此次讲堂正式开始前,黄磊学长提出三个场景问题。第一个场景问题是:你是否在深夜,手指机械地滑动着手机屏幕?明明内容已经索然无味,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再刷五分钟就好”,结果一个又一个五分钟过去了,你熬夜了,第二天带着悔恨和困意冲向教室。第二个场景问题是:你的电脑桌面上是否有一个名为“新建文件夹”的文件夹,里面躺着若干份只写了标题的作业文档?或者,你的书架上,是否有一本图书馆借来,决心要读,却连塑料封膜都没拆的名著?第三个场景问题是:每到周日晚上你是否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周日恐惧症”之中,感慨假期怎么就没了?而回顾周末两天却发现时间像蒸发了一样,想不起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这时,我不禁在心里回想我是否也有如此问题,回想起那一个又一个的深夜,明明眼皮已经在打架了,但我还是强撑着不愿睡。又回想起那放在我书架上的书,明明决心要把它翻看一遍却最终还是没有翻看。黄磊学长点明现在的我们共享着同一种“时代病”——它叫“拖延”,叫“焦虑”,叫“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面对拖延症,我们应如何应对呢?在高中时期,我们总是被老师安排好每天的任务,所以我们会觉得我们每天过得很充实。但到了大学我们反而不适应了,因为没有人会为我们做详细的规划,所以一件事可以被我们无限拖延。我们普遍抱有一个想法:大学了,我自由了,没有人管我了。但今天黄磊学长的发言让我意识到大学也并不是“自由”的,大学的自由是自律范围内的自由。我高度赞同黄磊学长对于自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高级的自我关爱和自我实现的观点,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康德所言:“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同时,针对拖延这一“时代病”,黄磊学长也提出了两个策略。策略一为延迟满足,而非拒绝满足。人都是一个欲望体,但如果我们抑制我们当下的欲望而选择稍后去满足它,我们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策略二为化敌为友,利用欲望。将你的欲望设置为一个目标的奖励,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会更加用心,更有动力,对目标的完成充满期待。
在第二部分中,黄磊学长点明了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如何的重要,并提出了如何合理地分配、利用时间的建议。时间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最公平的财富,它如同指尖沙,掌中水,稍纵即逝。未经规划的一天就像一片没有道路的荒野。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规划好每天的时间,让自己的每天都过得充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对于自律,我们不能只嘴上说说而已,我们需要付出实际行动。比如,做一份规划,然后抽出一天时间,让那一天都按照那份规划进行。循序渐进。如此,在平常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就会培养起自律意识,成就更好的自我,让每天都变得充实而非空虚。
我深知,通往自律的道路并非坦途,其间必有摇摆、挣扎与反复。但这不恰恰是修炼的意义所在吗?我不求完美,但求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比过去的自己更清醒一点,更坚定一分。这座“讲堂”已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或一次讲座,它已内化为我心中的一座灯塔,提醒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依然可以选择一种不敷衍、不妥协的活法,以精勤为桨,以自律为帆,在生命的浩瀚海洋中,航向那片属于自己内心渴望的、更为辽阔与深邃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海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