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以“赋能社区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先后在团圆小区、息烽集中营旧址、乌江纪念广场等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用专业所长服务群众,以实地研学感悟历史,在行走与践行中彰显青年担当。
▲图为社会实践队团体合照
团圆小区:用爱心点亮成长之路
▲图为社会实践队在团圆小区合照
在团圆小区,实践团队聚焦社区儿童成长需求,量身打造了“趣味课堂+安全护航”双轨服务模式。针对小区内适龄儿童暑期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团队发挥外语专业优势,设计了“双语绘本共读”“英语动画配音”等特色课程。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演绎英文故事,借助卡通教具讲解基础词汇,让原本枯燥的单词在互动游戏中变得鲜活,孩子们争相举手参与,活动中心里不时响起稚嫩的跟读声与欢笑声。除语言教学外,团队还融入艺术启蒙内容,组织折纸、绘画等手工活动,鼓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多彩世界”,一幅幅充满童真的作品被精心张贴在社区展示栏,成为小区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授英语知识
安全守护是此次服务的重点。团队结合夏季安全事故高发特点,开展“平安暑期”主题宣讲。志愿者们通过情景模拟、知识问答、发放图文手册等形式,系统讲解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用电等常识,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
红色旧址:在历史回响中传承基因
为深化同学们的学习教育成果,团队将红色调研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先后走进息烽集中营旧址与乌江纪念广场,在历史现场感悟革命精神。
▲图为社会实践队在息烽集中营的合照
▲图为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的合照
在息烽集中营旧址,实践队员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牢房、审讯室、烈士遗物陈列馆等场所,仔细聆听张露萍、宋振中(小萝卜头)等革命先烈在狱中坚贞不屈、与敌斗争的事迹。锈迹斑斑的镣铐、泛黄的狱中书信、复原的刑讯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面对酷刑时的钢铁意志,现场不时响起凝重的叹息与低声的致敬。
▲图为社会实践队在息烽集中营听讲解员讲解故事
随后,团队分赴旧址周边村镇,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开展红色文化认知度调研。调研覆盖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结果显示:很多的受访者熟悉本地红色历史,大多数家庭有带子女参观红色景点的习惯,但青少年群体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仍显薄弱,让团队更深刻认识到红色故事“青年化”传播的紧迫性。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在息烽县当地进行调研
红色研学的第二站,团队来到乌江纪念广场。作为红军长征强渡乌江战役的重要纪念地,这里记录着“惊涛骇浪从容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史诗。在广场纪念碑前,团队邀请当地专家讲述战役细节:1935年1月,红军在乌江天险突破敌军封锁,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战役中涌现出的“渡江先锋连”等英雄群体,用热血诠释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结合实地见闻与史料研究,队员们开展“重走长征路”专题研讨,分组梳理战役时间线、分析战略意义,并围绕“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展开讨论,提出“开发中英双语解说牌”“设计青少年研学任务卡”等想法。
▲图为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乌江纪念碑前悼念先烈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团队将继续整理实践成果,通过线上展览、调研报告、红色故事译介等形式延伸活动价值,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传承文脉中绽放光彩。
撰文|牟学锋图片|牟学锋 李丁香 江明欢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柠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