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源根脉,“绘”就传承新篇,江科大学子履践致远中

发布时间:2025-08-31 1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索纯 董会   阅读 2.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8月,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青衿映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踏上了一场跨越多省的红色寻访之旅。他们的足迹遍布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事变博物馆、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博物馆红色展览区,以及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军部旧址、南通市南通革命纪念馆等多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地标,更走进了红色人物的家中,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寻访途中,实践团成员们循着家乡的红色脉络,逐一走进当地的红色纪念馆。馆内泛黄的文献资料静静诉说着岁月沧桑——那一页页字迹斑驳的战地日记,记录着革命先辈在烽火中的所思所感;一张张定格瞬间的老照片,将硝烟弥漫的过往清晰呈现。队员们驻足于锈迹斑斑的历史实物前,步枪的枪托上还留着战斗的痕迹,破旧的军大衣里仿佛仍能感受到先辈们抵御严寒的坚毅;而逼真的场景复原区,更是将大家带回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或紧张激烈的战斗现场,或简朴艰苦的办公环境,都让历史的场景变得可感可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邯郸市博物馆内拍摄关于家乡在侵华时期的相关文物。

通过这些丰富的展陈内容,成员们系统深入地学习了家乡籍革命英雄的生平事迹:从他们青年时期萌发的理想信念,到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坚定抉择;从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战斗经历,到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抗争;从心系百姓、忠诚为民的点滴善举,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牺牲奉献的壮烈瞬间,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印在队员们的心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给前来哀悼人员介绍西安事变的光荣牺牲的人员名单。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主动走访红色人物家庭,与革命历者促膝长谈。在亲切的乡音中,那些未曾被载入史册的红色故事缓缓展开:或许是先辈在隐蔽战线传递情报时的惊心动魄,或许是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的温暖片段,又或是后代们传承先辈精神、默默奉献的动人历程。这些鲜活的讲述,让红色记忆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也让红色文化有了更生动的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抗美援朝老兵杜坤山家中进行访谈为老人和军服留影。

在这场跨越地域的寻访中,队员们在熟悉的乡土语境里,与家乡的红色历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先辈的崇敬相互交织,让他们深刻体悟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家国情感联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愈发强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南通革命纪念馆向讲解员学习了解革命故事。

通过对革命英雄事迹的深入学习,大家愈发清晰地理解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忠诚为民”等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怕牺牲”是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毅然决然,“英勇斗争”是直面艰难险阻时的坚韧不拔,“忠诚为民”是始终坚守初心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青少年介绍淮海战役事件相关历史。

此次“青衿映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通过这场沉浸式的红色之旅,队员们进一步明确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人生方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红色基因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已然转化为推动大家在学习中勤奋钻研、在实践中勇于担当的内在动力,更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助力队员们真正实现从认知到情感、从意志到行动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让红色血脉在青春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通讯员 董会 索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索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