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王晔、张梦梦) 当晨曦的第一缕光掠过泗县的黛瓦白墙,微光童行志愿服务践行团便开启了支教旅程的第二天。这一天,队员们如同破土的春笋,深入虹城街道四里桥社区与大杨镇乡村,在入户调研与法治宣传的实践中,触摸生活的真实温度,播撒希望的种子。
社区调研:挖掘成长力量,见证家庭支持
上午,团队走进虹城街道四里桥社区,在走访苌妙可家庭时,被扑面而来的体育气息所感染。家中墙上整齐排列着妙可在田径、篮球等比赛中斩获的奖状,摆满书架的体育类书籍与训练计划本,无不彰显着她对体育的热爱。通过与家长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从购买专业运动装备到陪伴孩子参加各类赛事,家人始终全力支持妙可逐梦。"只要孩子热爱,我们就会一路护航。"妙可奶奶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家庭力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乡村走访:触摸生活底色,传递希望火种
随后,团队踏入大杨镇乡村,直面困境家庭的艰辛。在李梓豪家中,成员们看到偏瘫卧床的母亲、消极懈怠的父亲,家中唯一的顶梁柱,竟是年逾八旬的奶奶。老人佝偻着身躯,颤颤巍巍地在田间劳作,几亩薄田的收成,是全家生活的全部依靠。岁月的风霜刻满她的脸庞,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脊梁,却始终没有压垮她守护家人的信念。
走进若彤和子豪姐弟的家,同样被生活的苦难所笼罩。爷爷因脑梗导致智力退化,生活难以自理;奶奶身患重病,每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高额的医疗费用如同一座大山,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姐弟俩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懂事与坚强。放学回家,他们放下书包就主动承担起家务,洗衣、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在学习上,他们勤奋刻苦,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爸爸在外面挣钱很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少操点心。”若彤的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那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希望。
子涵的家庭,同样饱经风霜。父亲在工地意外受伤,头盖骨破碎,经过手术安装了钢板,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母亲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选择了离开。如今,子涵与年迈的爷爷、受伤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的变故没有打倒这个少年,她用乐观与坚强面对一切,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努力学习,憧憬着未来能改变家庭的命运。
法治赋能:播撒法治种子,筑牢安全防线
午后,团队成员迅速转换角色,兵分两路开展多元实践。一支队伍深入社区,延续前日的法治宣传行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居民法律需求,结合典型案例为群众讲解《民法典》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耐心解答居民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疑问,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文化探源:汲取教育灵感,赋能支教创新
与此同时,另一组志愿者走进泗县少年宫与文化馆,开启了一场文化与教育的深度探索之旅。在泗县少年宫,充满童趣的艺术长廊、设备齐全的舞蹈教室、科技感十足的创客空间,展现出当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蓬勃活力。而在文化馆内,非遗文化展区中精美的泗州戏脸谱、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化展厅里详实的文献资料,让志愿者们深刻领略到泗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场文化场馆的参观学习,不仅为团队注入了教育创新的灵感,更为后续支教课程的本土化、特色化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晨曦初现到夜幕降临,“微光童行”志愿服务践行团在泗县的第二天,是调研走访时的脚步丈量,是法治宣传中的知识传递,更是文化探索下的经验沉淀。每一次与居民的交谈、每一份问卷的填写、每一场文化场馆的参观,都凝聚着团队助力乡村发展的决心。未来,团队将继续以爱为帆、以行动为桨,让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泗县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