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馆踏寻,法脉溯源;巷陌润法,星火连心

发布时间:2025-08-30 1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八五”普法总结验收之年,为深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促进红色法治文化传播的号召,“星火相传,法治永随”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至8月前往浙江省实地调研红色法治文化场馆,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线上线下积极发放问卷,走近社区与教育机构,切实筑牢红法信仰根基,赓续红法血脉。

深挖红色根脉,联动各省普法

为提高普法广度与深度,“星火相传,法治永随”团队以成员家乡地普法需求地为基础,联系结对单位,秉持“先学后讲、边访边传”的理念,在参观与走访中实现“输入”与“输出”。成员们先后调研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法治场馆,从红色法治场馆汲取力量后,进入浙江绍兴柯桥街道笛扬社区、温州平阳县星冉艺术培训学校、金华市浦江县前店村等多个社区乡村有针对性地普法宣讲,用脚步丈量普法之路。

成员们走进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透过珍贵的文物史料,重温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历程,深刻感悟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伟大实践,通过实地调研与讲解员深度交流,探寻革命烽火岁月中的法治萌芽。成员们表示,这些沉浸式学习让他们对梁柏台等红色法治先驱“司法为民”、“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有了更鲜活的理解,为后续普法宣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笔尖丈量红法温度,对话呈现法治基因

在参观场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采访了场馆工作人员,在访谈以及实地调研中进一步了解红色法治人物的精神与文化,为后续传播红色法律文化提供了经验参考。在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时,团队成员参观并学习了梁柏台先生的一系列精神和手稿。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一名戴老花镜的爷爷在“印象最深刻的记忆点”选项里,认真勾选了“某件珍贵的文物”。他指着展柜对我们说:“这些手稿上的修改痕迹,比任何讲解都有力量。”

泛黄纸页隐入光影,触屏唤醒沉睡法史

“互动不止是技术,更是情感连接。”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浙南烽火”展区,多媒体投影正重现当年的战斗场景。团队成员来到纪念馆积极采访场馆内的游客,同时进行问卷的发放。有位带孩子的母亲在问卷“认为场馆改进之处”这一选项里填了“缺乏深度互动”,她笑着对团队成员说:“要是场馆能结合这些互动技术开展故事小剧场,带动孩子的情绪,孩子肯定记得更牢。”团队成员还将采集到的信息总结后向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反馈。

红色场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陈列历史,更在于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点”。而“星火相传,法治永随”团队的使命,就是在问卷访谈的字里行间中,了解群众需求,架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越地问卷千张纸,访谈点亮初心灯

出发前,团队反复打磨问卷里的每一个问题——从“您能说出几个本地红色人物事件”到“感兴趣的红色法治传播形式”,每一题都藏着团队成员想了解的答案。

团队以问卷访谈为桥梁,从而获取更真实的信息。在乡村街巷里,团队拜访村民,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普法宣传册上的故事,让不同群体更好地了解何思敬、梁伯台等先辈的故事。在社区发放问卷时,有名阿姨边填边和我们聊起对社区普法的期待和建议。另外,有位小学生在“感兴趣的传播形式”里勾选了“有声课堂”,据此团队将走访线路的全部素材进行剪辑开展二次创作,并以情景式演绎的方法开展互动,实现“走访成果”向“校园声音”的即时转化。这些细碎的反馈,都被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在本子上,成为比数据更珍贵的收获。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团队愈发感受到民众对红色法治文化期待。

以情系“候鸟”成长,借法助社区和谐

如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贴近孩子的认知?如何让从未接触过的概念被孩子轻松理解?“星火相传,法治永随”团队在实践中交出了精彩答卷。团队秉持红法润童心的理念,积极推动绍兴诸暨“候鸟计划”的施行,开展普法小课堂,旨在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宣讲课堂聚焦两大核心议题——校园霸凌与自我保护,以情境化教学击穿普法难点。

在普法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白霸凌是什么,同时巧妙地联系《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条,使法律以孩子们能接受的形式深化于心。普法课堂结束后,一位孩子高兴地告诉来接自己的父母:“原来法律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它教会我保护自己,也教会我尊重他人。”宣讲成员表示:“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在一来一往的趣味互动中培养孩子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同时,为避免出现听过就忘的现象,团队积极设置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了解孩子们对于法治的掌握程度,在温州平阳的教育机构,团队于课堂结束的一周后进行回访发现,有70%的孩子仍能流畅的讲述课堂所述内容。

在社区负责人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顺利开展社区大讲堂,让法治文化走进居民生活,团队成员向社区居民介绍《民法典》。同时在互动提问环节,结合民法典条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积极回答居民,“网购退货商家不给退怎么办”,“高空抛物被砸伤应该找谁赔?”等一系列生活常见问题。在活动结束后,一位叔叔拿着宣传册感慨道:“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远,今天才知道它就在柴米油盐里。”这也让团队更加坚定在未来继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普法。因为居民需要的从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能解生活难题的“法治锦囊”。在大讲堂结束的一周内,根据社区反应,居民在面对生活纠纷时能准确找到社区服务窗口进行自身合理诉求相比之前也有所提高。

作为“法治中国青春行”的坚定践行者,我们始终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法治进程。从革命烽火中淬炼出的法治初心,到基层社区里解决“急难愁盼”的精准服务,再到校园里为未来一代撑起的防护蓝天,这支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传递法治温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挺膺担当”,我们践行“行而不辍,屡践致远”的青春誓言,更以“星火相传,法治永随”的代际使命,团队还将普法视频上传至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让红色法律火种沿着“法治中国青春行”的路线图燃遍神州,最终汇聚成照耀每个寻常巷陌的法治星河。(通讯员:杜林家 余张悦 黄佳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