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儿童成长,7月3日,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赴濉溪县教育关爱”实践团前往濉溪县五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团队通过非遗文化体验、创意艺术课堂、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孩子们点亮了一抹夏日亮色。
图为支教团队与指导老师的合照孙浩 供图
图为支教结束后的集体合照袁晓乐 供图
破冰互动:拉近距离,开启文化之旅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活力自我介绍,搭配“名字接力大挑战”“传统文化蹲”等趣味游戏,瞬间打破陌生壁垒,瞬间拉进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孩子们从羞涩观望到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迅速熟络,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消除了初识的陌生感,为后续的文化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为支教老师教授英语知识图片 耿勤勤 供图
文化课堂:经典智慧,照亮童心
在文化课程中,“经典故事里的智慧”系列系列别出心裁通过生动的短片,将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论语》智慧呈现给孩子们。借动画短片生动拆解《论语》片段,将“仁者爱人”的温度、“学而不思则罔”的哲思,化作具象化的故事场景,让古老智慧悄然浸润孩子心灵;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同一束光,穿越千年,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古人智慧对人性、道德、社会的深刻洞察。
随后进行的看图猜成语环节,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成语化作趣味图案跃上PPT,孩子们争相举手回答,清脆的笑声和掌声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让传统文化学习满是欢乐。
图为支教老师教授语文趣味知识图片 许宇彤 供图
创意手工:指尖艺术,绽放童趣
手工课上,孩子们化身小小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现实的感知,五颜六色的黏土成了孩子们挥洒创意的魔法材料。在一双双小手下,黏土不断蜕变,从最初歪歪扭扭、稍显稚嫩的花朵造型,慢慢变成活灵活现、灵动俏皮的小动物。从最初的“不敢动手”到后来的“创意爆棚”,小小的桌面成为了他们释放想象力的舞台。
图为学生手工课作品展示 张馨蕊 供图
此外,志愿者们还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漆扇带进了课堂,让孩子们在指尖触碰千年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漆扇与扇面美学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老师们详细讲述了漆艺的历史,从河姆渡遗址的朱漆木碗到明清时期的彩绘扇面,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对这门古老技艺充满了好奇。在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跃跃欲试,孩子们屏气凝神,小心蘸取漆料,指尖的漆料渐渐晕染开,素净的扇面慢慢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让传统技艺在童真创意里焕发新生。
图为漆扇手工课结束作品展示合照 耿勤勤 供图
图为支教老师们与学生在手工课结束后的合照 袁晓乐 供图
西沉的太阳把最后一抹金红泼向天际,云朵像被打翻的胭脂,门前的叶面上也被镀上了金光,小朋友带着自己的手工艺品,在门被打开的一瞬,似刚出笼的鸟一般蹿了出去。
随着支教活动的圆满落幕,传统文化的种子与想象力的火苗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志愿者们相信,那些在课堂上恳切的忠言、捏粘土时迸发的创意巧思、从诗词中读出的浪漫,终将慢慢生长,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文化底色,也成为他们突破思维边界的灵感源泉。未来,淮北理工学院实践团也将继续以“三下乡”为桥梁,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活力,让知识与温暖如夏日流萤,长久照亮乡村儿童的成长征途,助力他们携文化羽翼,飞向更辽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晓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