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韩鹏)为引导乡村少年厚植家国情怀,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税新声”志愿宣讲团走进江西省井冈山市葛田村爱心托管班,开展“两弹一星”功勋事迹主题宣讲活动。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宣讲,不仅为假期里的乡村少年打开了了解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窗口,更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鲜活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让红色基因在革命老区的土壤中薪火相传。
宣讲进托管,红色故事润童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吗?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又是什么?”在葛田村村委会爱心托管班的课堂里,宣讲人王诗语以互动提问的方式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瞬间点燃现场氛围。在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回答的热烈互动中,她清晰阐释“两弹”(导弹、核弹)与“一星”(人造卫星)的概念,随后以中国核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带领大家走进那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峥嵘岁月。
宣讲中,王诗语通过真实视频放映、历史图片讲解、时间轴梳理等生动形式,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故事。她重点介绍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毛主席以战略远见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英明决策;1954年广西富钟县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如何成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221基地(青海金银滩)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者们,如何在海拔3500米、年冷期达8-9个月的艰苦环境中,吃砂砾饭、喝河沟水,却始终以“风沙吹不散信念,严寒冻不住热情”的乐观精神投身科研。
当讲到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的历史瞬间时,王诗语展示了张爱萍将军向周总理报喜的珍贵照片,“当时的科研人员们高举双手、热泪盈眶,这颗‘争气弹’不仅打破了核垄断,更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腰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不时发出的惊叹声,成为红色精神在村委会托管班课堂里扎根心底的生动见证。
致敬功勋者,以身许国显担当
“核事业的奇迹,终究是由‘大写的人’创造的。”在宣讲的核心环节,王诗语聚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淦昌、张蕴钰的事迹,用真挚的语言讲述他们“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人生选择,让托管班的孩子们深刻理解“英雄”的内涵。
提及王淦昌,她动情地说:“这位曾与诺贝尔奖三次擦肩而过的科学家,在接到国家密电后,毅然放下国际前沿的粒子研究,隐姓埋名17年,以‘王京’的身份投身原子弹研制。当苏联专家撤走时,他们留下一句话——‘这个领域你们还有王淦昌’,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王诗语还分享了一个温暖细节:除夕夜的西北戈壁上,邓稼先哽咽着对他说“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吧”,两位科学家潸然泪下的场景,让托管班不少孩子红了眼眶。而当讲到71岁的王淦昌重返科研一线,联合发起“863”计划、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事业时,孩子们自发响起了掌声,这份敬意在村委会的小小课堂里格外真挚。
对于“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开拓者”张蕴钰,王诗语则突出他的“军人血性”与“科学远见”。“面对苏联专家‘中国只能建两万吨级核试验场’的傲慢,他坚定反驳‘2万吨支撑不了6万万中国人民’,力主在罗布泊建立基地。”她还讲述了张蕴钰带领建设者扛口粮、自制工具、挖野菜充饥的故事,“‘以戈壁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口号,至今仍在提醒我们: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细节,让“两弹一星”精神从历史课本走进托管班的课堂。王诗语告诉孩子们:“这些科学家不是‘遥不可及的伟人’,他们是放弃个人名利、选择国家需要的普通人,正是这份担当,让中国从‘无核国’变成拥有完整核科技产业链的国家。”
青春助振兴,精神传承启新程
此次在葛田村村委会爱心托管班的宣讲,不仅是一次面向乡村少年的红色教育,更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子以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财税新声”宣讲团的负责人,王诗语表示:“暑假期间,很多乡村孩子会在村委会托管班度过假期,井冈山是革命老区,葛田村的孩子们生长在红色土地上,我们希望通过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让他们在假期里既学到知识,也了解国家科技的辉煌,更懂得‘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像功勋者一样,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志向。”
据悉,“财税新声”志愿宣讲团长期致力于将专业知识与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相结合,此次走进葛田村村委会爱心托管班,是宣讲团暑假期间“送理论下乡”的重要一站。宣讲结束后,托管班的老师反馈:“孩子们课后还在讨论王淦昌和张蕴钰的故事,有的说‘以后想当科学家’,有的说‘要像他们一样爱祖国’,这种在假期里开展的精神教育,影响比课堂教学更显鲜活长远。”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更需要文化振兴、精神振兴。未来,学院将继续支持“财税新声”宣讲团在假期等关键节点,深入乡村村委会托管班、社区服务点等基层阵地,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科学精神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养分”,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基层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