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部署,聚焦“青聚双碳”时代课题,聚焦生态文明与现代能源建设 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海逐绿”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腹地,开展为期七天的专题调研。实践团系统考察了智能装备展会、零碳产业园区、尖端光伏基地与前沿能源研究机构,亲身见证这片传统能源重镇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驱动下,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探索与实战路径。
智造升级显锋芒 绿色装备领变革
内蒙古国际石油化工装备展览会成为实践团观察产业升级的窗口。走进内蒙古国际石油化工装备展览会。展会云集了国内外数百家能源企业,集中展示了覆盖石油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技术与装备。
期间,实践团成员重点了解了“智能控制反应器”的性能,该设备通过实时监控与算法优化,提升能效、降低排放。将课堂所学‘安全生产四要素’与前沿应用紧密对接。展会上展示的实验室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三维建模与实时数据实现对化工实验的虚拟仿真和风险预判,预示着实验教学与科研方式的革新方向。让成员们清晰感知到能源产业正经历从资源消耗向科技驱动、从粗放发展向集约绿色的深刻转型。
通过展会调研,实践团直观感受到能源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科技驱动为引领的集约化、绿色化道路。大家一致认识到,产业转型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
零碳园区绘蓝图 绿电应用见真章
实践团深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地考察远景能源的“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运维”系统。智能风机具备自我监测与远程管理功能,可根据环境参数实时调整运行状态,最大化发电效率。更重要的是,风机与储能系统、换电站形成联动,直接服务于园区内煤矿运输的“换电重卡”项目。成员们目睹重型卡车高效换电、零碳运行的场景,深刻体会到绿色交通与新能源装备结合对推动能源产业链升级的现实意义。在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基地,新一代HPBC高效电池组件以25.5%的光电转换效率展示着国际领先水平。光伏技术的突破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可见、可感”应用,让成员们看到了绿色能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力量。
科研攻坚破瓶颈 技术筑基转型路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是实践团调研的重要一站。研究院聚焦智慧矿山、新型储能、氢能经济、CCUS等九大方向,致力于“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科技创新与区域应用。在座谈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围绕氢能应用前景、绿电本地消纳、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协同等关键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人员结合“绿氢-甲醇”示范工程、“零碳机场”项目等案例,阐述了科研立足地方需求、推动理论与区域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学生们通过调研认识到,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大家一致表示,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能源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
文脉滋养砺初心 转型深植文明根
在紧张的能源调研之余,实践团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通过青铜器、石刻、红色记忆展区,成员们了解了北疆大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历程,感受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此行让成员们领悟到,生态文明与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和产业命题,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为绿色实践提供了深层次的精神滋养。
为期七天的内蒙古之行,“煤海逐绿”实践团成员从智能装备的升级迭代、零碳园区的生动实践、科研机构的创新攻坚到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全方位、沉浸式见证了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践行“双碳”战略的系统探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绿色转型是时代必然要求,能源革命需要技术、产业、政策、生态、文化协同发力。大家一致表示,要将“青聚双碳”的信念与专业知识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子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