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传承抗战精神 —— 中国民航大学“川 L ”红色嘉州实践队深耕乐山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9 16: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雨晴   阅读 3.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月 29 日讯(通讯员 赵雨晴 伍海涛) 岷江环绕的乐山,不仅是“美食之城”,更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为追寻革命足迹,传承抗战精神,中国民航大学大学“川L”红色嘉州实践队深入乐山,开展“寻访抗战足迹”主题社会实践,实地走访武汉大学西迁遗址、8·19轰炸纪念碑、铁道兵博物馆,并采访抗美援朝老兵,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感悟精神。

▲图为川L红色嘉州实践队在武大西迁校舍旧址合影

弦歌不绝,烽火书声

实践队首站来到龙神寺旧址。抗战时期,武汉大学为躲避战火西迁至乐山,师生在此坚持教学与科研。讲解员讲述了当年师生在简陋校舍内办学的情景:教室紧邻断壁残垣,师生却依旧诵声朗朗,形成了“弦歌不绝”的壮丽画卷。队员们静静聆听,仿佛看见那段硝烟弥漫中求知不止的身影。

▲图为实践队在龙神寺聆听讲解员讲述武大西迁往事

烽火长空,铭刻记忆

在市中区“8·19轰炸”纪念碑前,队员们怀着沉重心情追忆那场惨烈的空袭。1940年8月19日,日军轰炸乐山,千余民众罹难,部分武汉大学师生亦遇难。石碑上的碑文默默见证了那段苦难历史。队员们表示,碑体虽静,但历史的呼喊清晰回荡: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图为建成十余年的“8·19轰炸”纪念碑

筑路血火,铁骨铮铮

在金口河区铁道兵博物馆,一尊恢宏的雕塑格外震撼人心:一名铁道兵战士被废墟掩埋下半身,左手紧抓石块,右臂高高弯举,仿佛在呐喊。他身前的两位战友,一个正拼力搬动巨石,另一个则以粗木棍试图撬开障碍。雕塑凝固了瞬间,却让观者切身感受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意志与血火考验。雕塑两侧的巨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铁道兵烈士的影像与事迹,讲述他们在祖国建设道路上用生命铸就丰碑的故事。队员们在此久久驻足,深切感受铁道兵“铁骨铮铮”的豪情与牺牲精神。

▲图为铁道兵博物馆大厅内的铁道兵群雕与烈士事迹展示

口述岁月,精神长存

在受访老兵杨顺敏家中,老人身着整洁衣装,胸前挂满奖章,桌上摆放着革命军人证明书和当年的旧物件,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往事。老人回忆起抗美援朝中的战斗与救护经历,讲述停战夜的寂静、轰炸中的坚守,语气沉稳而有力。实践队员们在记录中感受到,“最可爱的人”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称呼,更是鲜活的信念与精神传承。

▲图为抗美援朝老兵接受实践队队员采访时展示其所获荣誉与当年的物件

青年追寻,赓续血脉

本次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遗迹的脚步中,与革命记忆同频共振。武大西迁的书声、8·19轰炸的硝烟、铁道兵的铁骨、老兵的誓言,共同构筑起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实践队员们表示,将在新时代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奋斗动力,让革命薪火在青春的接力中生生不息。此次“寻访抗战足迹”主题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民航大学“川L”红色嘉州实践队青年学子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未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完)

撰文 | 伍海涛

图片 |邱明祖

一审 | 辜义扬

二审 | 陈诺

三审 | 赵雨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雨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