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照亮实践沃土 —— 廊坊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光与声”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9 14: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动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在廊坊师范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光与声”实践团于暑期深入廊坊、保定、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了一场以理论为纲、以实践为基的“行走的思政课”。

一、让文物讲话文化自信的鲜活印证

7月1日,实践团来到了廊坊博物馆,从战国青铜戈的冷峻到义和团揭帖的斑驳,“文物+科技”的叙事场域生动印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真谛。永清核雕展馆中,清代农耕核雕与高铁主题创新作品的并置,在“劳动创造人本身”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统一里,彰显中华民族“因势象形”的智慧传承与生生不息的创造伟力。传统技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中华文明韧性最鲜活的注脚。

在文化融合中淬炼共同体意识。 永清服装博物馆内,蒙古族万字纹、回族几何绣、汉族缠枝莲与苗族银饰、艾德莱斯绸交相辉映。服饰上每一道纹样、每一缕丝线,皆镌刻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记,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具象表达,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内涵,为文化自信注入血脉相连的凝聚力。

二、以信仰铸魂:革命精神的实践熔炉

7月6日,在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纪念馆内,实践团深深震撼于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斗争的历史场景。泛黄的《告民众书》上,“反对奴化教育”的字迹力透纸背;复原教室中煤油灯与进步书刊的陈列,让成员们触摸到青年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烈士名录上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生命,正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诠释,也是对《共产党宣言》中青年应“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生动实践。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实践团俯身穿过模拟地道,触摸斑驳夯土墙上的军民铲痕。农民自制的土炮与八路军的制式步枪并列,“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抗战故事,让“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穿透历史尘埃。从《论持久战》的理论指引到冉庄军民的实践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在此熠熠生辉。

三、用实践作答:发展真理的时代注脚

7月7日,雄安新区宋辽边关古地道中,曲折的通道网络与巧妙的通风设计,无声诉说着冷兵器时代的攻防智慧。实践团成员们穿行其间,于“守与攻”“藏与露”的军事策略中,深刻体悟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精髓。地道内遗留的炊具与兵器,成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在历史现场的有力注解。

转向雄安印象展馆,数字沙盘上高铁站的流线型设计与立体交通网络,将宏伟蓝图化为拔地而起的地标。在“雄安·共建”展厅,从设计图纸到一砖一瓦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强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累累硕果在此落地生根,清晰印证“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必然性。

“光与声”暑期实践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钥匙,解码文物承载的历史逻辑与非遗蕴含的实践智慧。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思政研学”“非遗活态传承+思政理论”的深度融合中,深刻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高度契合性。这不仅深化了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战略意义的理解,更激发了挺膺担当、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感——以理论光芒照亮传统新生之路,以青春实践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内生动力。

历史照亮前路,实践淬炼真知。“光与声”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中华大地,在文物肌理中触摸历史规律,于革命烽火里感悟信仰力量,在新城建设中见证发展真理。他们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本,在文化传承的沃土、革命精神的熔炉与时代发展的前沿中焕发新的光芒。这支青春队伍正以挺膺担当之姿,将理论光芒化为照亮文明根脉的火炬,让信仰之声响彻文化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 

实践团队名称: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光与声”实践团

指导教师:李丹

撰文:廊坊师范学院李丹 郝绍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