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百代,廉而曰常。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立德修身,干事创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做好“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必须尚廉崇德,在自我革命中深悟廉洁的真谛,在社会革命中把握廉洁的风向,才能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决心,提高担当作为的能力。
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廉而不刿,宽廉平正。一个“廉”字,映照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初心—无论经受怎样的考验、挑战,都能始终坚守本心;彰显着中华儿女的顽强意志——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迎难而上,不论面对怎样的诱惑,都能面如平湖;体现着有志之士的清正风骨——不论作出何等的牺牲都能无怨无悔,从“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的无私奉献和崇高气节,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和坚定信念,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传递,把“廉洁”书写在民族基因之中,激扬起无限磅薄的力量,如竹挺已,如苞茂已,正是这股深沉而鲜明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过去的五千历史中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记忆。
清廉乃为政之本,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尤其难以容忍贪污的行为,他处政从不搞特殊化,正直廉洁,他以自己的行动,刻苦克俭,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深得人民的爱戴。他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办公桌上只有几升麦粉,一壶墨水,破旧的竹床和几件破衣,正因如此,他才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出了为人津津乐道的突出政绩;青少年时期的包拯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他终其一生而追求“竭忠死义”,从知县,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到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不论官位多高,权力多大,他都始终坚守为官初衷,虽然他在开封任知府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铁面无私、心系百姓的形象深入民心,在他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的一生十分清廉简朴,他从不追求排场,即使后来身居高官,他也常常身着布衣,清茶淡饭。他洁清不洿,对官场上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不取一丝毫”成就青史流传的佳话。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四年,为后世留下了非常丰富且宝贵的遗产。诸如重修文庙,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种柑植柳;开荒挖井,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有德于民”的举措。柳宗元精于政理,勤于政务,治理柳州四年间成效显著。在韩愈以及后来史学者的记载中都不约而同地赞扬道:他治理下的柳州呈现出生产发展、文化提高、社会进步、生活富足、风气文明等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柳宗元认为官员必须廉洁自律,执政为民;是清官是贪官,民心是秤;为正气为邪气,自己为砣。他提出“蠲浊流清,废贪立廉”,即从政之要必须廉洁自律,不贪不腐,才能当好百姓父母官。他对贪官深恶痛绝。为了揭露贪官污吏的贪婪丑态,他写了《蝜蝂传》。柳州任职四年期间,柳宗元时常顾不上吃饭,白天四处巡行查访,晚上思考着治理办法。夜以继日的操劳让他“气少筋骨露”。 健康每况愈下,甚至濒临险境,但柳州的社会“健康”却得到极大改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 柳宗元积劳成疾,病世于柳州任上,柳宗元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家中没有积蓄,在柳州病逝后家人无力治丧。死后第二年刘禹锡等好友筹齐了丧葬费,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山西老家下葬。身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廉洁”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他不光严格约束子女和家人,更以身作则,极度自律,彰显了一个伟大革命战士的磊落襟怀和清然心胸。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级别他的每月工资为610元,但当后来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困境时,他带头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404.80元。在生活上,他把自己所有的开支都一笔笔清晰地记在一个小账本上,由于要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他的工资远远不够,他只能动用自己的稿费。他的一件睡衣整整用了20年,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而在新中国成立庆典上,他西装下的衬衫上同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布丁。在他们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了品德的闪光,悟到了精神的崇高,每一次回忆无不让我们感动,每一次缅怀无不让我们致敬。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犹勤俭败由奢。至真至深的廉洁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沉淀于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升华于无私忘我的奉献情结。因为“廉”,中国文明才能始终以最正确的方向奋勇向前,中华民族才能以最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开辟新的道路,而这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而深刻的基因,犹如参天巨树,伸展年轮,传递着盎然的生机。
一念之欲不能制,祸乱滔于天;古往今来,大兴奢靡之风,沉溺于贪图享乐,往往会败国亡家;陈后主醉心酒色,不理朝政,穷奢极糜,最终成了亡国之君;南唐后主,役于诗词文画,耽于声色犬马,在声声亡国之音中走向了灭亡。在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无数共产党员干部因为一己私利而纵欲放权,丧失了本心,不惜假公济私、暗渡陈仓,只为中饱私囊,最终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诱惑丛中“没了马蹄”,从国家、人民信任的优秀人才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虎”、“苍蝇”。
星星贪欲,可燎原百丈,点滴私念,即可吞噬万物。身为党员干部,自当在其位谋其政,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正直,常思贪欲之危,常明道德之功,才能守得住“红线”。对于我们青年干部而言,更应把握住“廉”这个人生的风向标,在学习中不断淬炼本心,在为民实践中锤炼意志,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在言行细节上自重自省,不断提高抵挡权力与金钱诱惑的决心和能力,才能“心不动微小之利,目不眩于五惑之色。”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弘扬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伟大历史精神,把廉洁二字贯穿于人生事业的追求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砥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信念,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一时享乐,我们就一定能让党和人民放心,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图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罗建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