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盐碱治理,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 青岛大学学子深入试验田调研探寻盐碱治理新方案

发布时间:2025-08-29 13: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生物技术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助力盐碱地综合利用,7月17日至23日,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泾渭青锋”乡村振兴实践团赴东营市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在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牛玉生、张雪蕾、马国成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围绕“复合微生物改良剂盐碱地改良成效”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工作。团队一行先后走访垦利区永安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河口区义和镇原土双微驱盐滴灌技术试验田、河口区义和镇微生物改性碳基材料试验田,通过技术教育、成效考察、实地调研,探索“治盐+治碱”双驱动盐碱地立体化改良模式创新。

白碱滩上的“绿色革命”

青岛大学博雅楼前,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举起鲜红的旗帜,心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豪情壮志,踏上了前往东营的实践征程。团队第一站来到了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并与共青团永安镇团委书记齐鹏飞深入交流。据介绍,示范园综合运用了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方法,如暗管排盐、深松翻土、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等,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在降低盐碱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基础上,培养出能在盐碱地上稳产、高产的新品种,既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又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经过此次调研,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实验室原理方法和农业生产一线场景深度对接,深切感受到生物育种提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强劲动力、现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思考与青春行动,在黄河三角洲的广袤土地上书写“新农青年、强农使命、助农担当”的乡村振兴青年答卷。

“泾渭青锋”乡村振兴实践团出征仪式合影

团队成员了解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详情

团队成员参观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不毛之地“披绿生金”

团队成员来到了河口区义和镇原土双微驱盐滴灌技术试验田,亲身体验了一场知识和田野的“交锋”。在试验田地头,竖起的展牌标出了这片试验田应用的技术:原土双微驱盐滴灌。所谓“原土”即盐碱地原本土壤,而非利用工程技术置换的土壤;“双微”即“微量元素+微生物”复合改良剂;施用改良剂后,可通过精准滴灌的灌溉方式达到驱盐效果,具有高效、节水、节能等多种优势。试验田的先进技术引发了团队成员热烈的探讨,大家依据专业所学知识各抒己见,探讨技术背后的原理和改进方式。这场深入试验田的实地考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实践热情,不仅将课堂里的专业知识、实验室里的科学原理与基层一线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农业进步、农村振兴、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种子。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奔赴下一站调研,用青春脚步丈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把论文写在黄河入海的岸边,把成果留在农民的笑脸上。

团队成员来到试验田进行调研

团队成员调研水稻生长状况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变革

为了调研盐碱地改良技术的推广现状,团队踏上探访万亩高粱试验田的旅程,详细调研此试验田所使用的技术及推广成效,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汲取奋斗力量。在应用单位山东种业集团海洲红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义和镇的试验田,对这片一万余亩的盐碱地展开了调研。据介绍,此处试验田所使用的技术是“复合微生物菌剂+改性碳基材料”协同治理盐碱地,通过施用外源微生物改善土壤菌群环境,提高菌群次生代谢,让菌群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土壤中发挥治盐作用。这片一万余亩的试验田除了进行土壤改良之外,还与生物育种相结合,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了新品种耐盐碱高粱。这种高粱能在土地含盐量达到8‰时继续生长,对比其他作物有显著的耐盐性。团队一行来到田间地头认真考察高粱长势,并在指导下进行了简单的产量预测,深刻感受到了河口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与成果。

团队成员调研夏播高粱生长状况

团队成员调研春播高粱生长状况

返程路上,团队成员感慨万千。这群行走在黄河岸边的青年学子,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润乡土。从示范园的排盐暗管到高产新种,从试验田的技术改良到应用推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写进滨海盐土的每一处孔隙,把青春誓言刻在黄河岸的每一道波涛。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奔赴: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奔赴黄河发展的第一线。团队将把调研报告带回课堂,把增产数据带回实验室,把盐碱地改良的新方法带回研究院,让“一片土地富一方百姓,一掬河水养一地富饶”的故事在校园中继续生长,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答卷在齐鲁大地上继续延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