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7月23日,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化工学院“藤”风破浪突击队赴韶关市南雄市水口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进红色文化场馆,聆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足迹;与当地政府共同聚焦藤茶杯泡工艺优化,探索产研结合的产业升级路径;深入田间地头,探寻藤茶种植的奥秘,感受特色产业的发展脉动;走进制茶工坊,体验传统制茶技艺。从红色场馆到探讨会议,从光伏生态茶园到制茶工坊,本次实践之旅充实且深刻,我们期待在水口的茶香红韵中,书写青春实践答卷,助力藤茶特色产业新发展。
重温烽火岁月:水口战役纪念馆探访
(水口战役陈列馆外观)
7月23日上午,团队成员们怀揣着期待与好奇,走进了水口战役纪念馆。纪念馆里,一张张遗址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静静诉说着那段热血征程。
1932年,红军在此展开激战,战士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战士们冲锋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军民同心的故事令人动容。驻足先烈名录前,我们读懂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
参观完纪念馆的主体部分后,我们来到了文创馆。文创馆里有许多书画作品和文创装饰品,还陈列着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其中藤茶格外引人注目。藤茶在当地被称为红军茶,这一名称背后承载着那段战争岁月里的特殊故事,也许是红军战士曾用藤茶解渴,或是藤茶曾在战争时期救助过伤员,这些都为藤茶增添了一抹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此次参观,不仅仅在于回顾历史,更是在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且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传承的重任,应当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传承红色基因,吾辈当奋勇前行!
(遗址照片陈列展示)
(讲解员为突击队队员讲解)
(文创馆集章活动)
茶香革新共探讨:杯泡茶工艺改进推进会
为更好推动当地藤茶特色产业的发展,“藤”风破浪突击队与水口镇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等有关同志于7月23日下午共同展开了杯泡茶的工艺改进推进会,探讨藤茶的发展新路径。
推进会上,团队首先进行汇报:就藤茶汤色和滋味等方面的优化而言,已通过调节原料及其比例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藤茶原料使用方面,工作队提出,可以利用藤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质量茶碎,将其作为藤茶杯泡茶的基底,以期提高藤茶叶的利用率及提升藤茶杯泡茶的品质。
推进会上,团队进一步向乡村振兴工作队汇报了藤茶复配茶研发的最新进展,精选葛根、刺梨、红枣、肉桂等药食同源原料,与藤茶进行科学配伍,实现藤茶复配产品的功效协同与风味调和作用,致力于开发藤茶系列产品,提升藤茶产品的功能性与市场竞争力。在当今注重健康与口感的消费市场中,这种将多种有益原料融合的复配茶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测试原料稳定性,同时,推进营养成分检测与保质期标注工作,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此外,开展多群体口味调研也被提上日程,只有深入了解不同人群的口味偏好,才能让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产品上市做准备,助力藤茶产业提质增效。
在推进会期间,当地领导还品尝了相关配方的茶饮,这不仅是对团队研发成果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推进会的最后,团队与水口镇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合影留念,这一画面定格的不仅仅是参会人员的身影,更是藤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瞬间,它象征着各方力量团结一心,共同为藤茶产业的美好未来努力奋进。
(开展杯泡茶工艺改进推进会)
(当地领导品尝相关配方茶饮)
(与水口镇党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合影)
光伏茶园采摘记:亲历藤茶采收实践
7月24日上午,团队成员跟随当地茶农一同前往光伏茶园,见证“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立体农业模式。
(光伏板下生长的藤茶)
此前,在张友胜博士与广东药科大学的农业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带领下,南雄市水口镇在光伏板下成功种植了10亩藤茶。光伏板为藤茶提供适宜光照环境,藤茶则优化土地利用,二者协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种在光伏板下种植藤茶的创新模式,在提高藤茶产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品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的藤茶肆意生长,阳光透过光伏板的间隙,在藤茶上投下斑驳光影。茶农向我们讲解如何采摘藤茶:选取一段鲜嫩的茶叶,指尖捏住嫩芽轻轻一折,连带着茎一同折下即可。团队师生都投身于田地之间,参与到藤茶的采摘实践中,按照标准选取优质鲜叶。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捏折,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在体会农事劳作的辛苦与严谨。
(采摘藤茶1)
(采摘藤茶2)
(采摘藤茶3)
巧手研学传茶艺:藤茶加工制作学习
7月24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当地的制茶工坊,进行藤茶制作技艺研学。团队创新性地将现代微波杀青技术与传统揉捻工艺相结合:精选鲜叶经微波杀青60 s后,立即进行传统手工揉捻。
传统手工揉捻能够在微波杀青后的最佳时机对茶叶进行塑形,使得茶叶迅速定型,藤茶特有的白霜也得以充分显现。这一创新工艺的意义远不止于外观形态的改善。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方式更完整地保留了茶叶的活性成分。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口感上,对茶叶中蕴含的活性成分也越发重视。
最后制得的成品茶,在外观上条索紧结,冲泡后的汤色金黄透亮,入口后的回甘醇厚,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口茶汤先苦后甜的韵味在口腔中缓缓散开,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
这一工艺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藤茶制作工艺的简单传承,它更是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的创新发展。传统工艺如同深厚的根基,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而现代科技则像是一双有力的翅膀,带着藤茶飞向新的高度。两者的结合,让藤茶在新的制作工艺下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刚刚采摘的新鲜藤茶)
(对藤茶进行简单去梗处理)
(鲜叶微波杀青)
(杀青后的揉捻)
(烘干)
(烘干完成的藤茶)
实践感悟:
突击队队长——冯心怡
此次带领团队走进韶关南雄篛过村的实践,让我收获远超预期,深切感受到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之美。走进水口战役纪念馆,一张张史料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重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让我们对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坚守有了更直观的体悟;在杯泡茶工艺改进推进会上,当地政府领导与农技人员的交流,让我看到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的活力;光伏板下的藤茶基地里,亲手采摘、制作藤茶的过程,更让我体会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智慧。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助力“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既要传承红色基因,也要扎根土地创新,而我们青年更应在其中贡献力量。
突击队队员——冼欣潼
作为“藤”风破浪突击队一员,深入南雄水口镇篛过村实践,收获丰硕。走进了水口战役纪念馆,我深刻体悟红色精神,深知今日和平发展来之不易,更感责任在肩。与朱书记等对接并参与改进推进会,开启科技助农之行,探讨如何将高校的科研力量与地方藤茶有效结合,助力产业升级,接着,深入光伏板下的藤茶种植基地,在专业指导下,我们亲手采摘藤茶嫩芽和杀青干燥,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实践智慧与匠人精神。无论是会议桌前的讨论,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农光互补”的生态种植模式,都让我切身体验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潜力。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都将成为我青春记忆里珍贵的篇章,必将融入未来,为振兴贡献力量。
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藤”风破浪——技术赋能杯泡藤茶助力韶关水口高值化发展
所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团队成员:冯心怡、冼欣潼、庄忆柔、杨彩云、杨宝欣、庚焯文、钟慧芯、郑鸣
指导老师:徐丽、叶锡光、李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