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张芷馨 闵志翔 盛逸冰)由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的1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以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选取川剧题材,精心打造五课时《说唱脸谱》特色课程,将其带入四川省南充市仪陇革命老区的第十六届青少年公益夏令营。
课程围绕“川剧历史-角色-绝活-曲目-实践”层层展开,从理论到实践,带学生触摸川剧灵魂,让传统艺术在青春说唱中焕发新生。实践队以创新方式推动“小我融入大我”,生动诠释了青春服务国家文化传承的使命。
图为夏令营大合影
一、初识川剧,文脉开篇
课程伊始,志愿者以一场生动的川剧文化宣讲拉开序幕。从“五大声腔”的融合共生,到“四大绝技”的独特魅力,从明初移民带来的声腔种子,到清道光年间川剧的正式诞生,老师们用图文与影像,为学生铺展川剧800年的历史长卷。当“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耀被提及,课堂里响起的惊叹,正是文化共鸣的初声。
图为志愿者向孩子们演示川剧表演
二、深研角色,绝活探秘
宣讲结束后,学生反响热烈并踊跃报名。
报名结束之后,课堂上首先进行了“川剧发展历史、川剧五个角色的介绍、川剧的绝技介绍(喷火、变脸、滚灯)、川剧的代表剧目、现在的保护情况”等五个方面的川剧文化的相关知识讲解。
其中,五大角色的特质是川剧的“灵魂所在”。志愿者们就小生的折扇轻摇、旦角的水袖翩跹、须生的沉稳台步、花脸的雄浑唱腔、丑角的诙谐灵动进行逐一分析,让“颜值扛把子”“百变女神”的标签与经典形象一同扎根学生心中。 更令人沸腾的是“绝活课堂”:变脸时脸谱瞬息万变的玄机,滚灯里头顶油灯翻筋斗的巧劲,喷火时松香粉末化作烈焰的震撼……学生们围坐观摩,指尖轻触道具,眼神里写满对“以技传情”的向往。
图为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川剧变脸
图为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戏曲五大角色 三、创排融合,舞台绽放
最后的实践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场。“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老师们逐句解析歌词里的脸谱密码,对比川剧“三花脸”“大花脸”的色彩奥秘;京剧西皮二黄与川剧高腔的隔空对唱,让学生在试唱中触摸戏曲的同源血脉。水袖的弧度融入舞蹈,变脸的亮相化作定格,当改编版《说唱脸谱》的旋律响起,学生们以说唱为笔、以身段为墨,将川剧的魂注入现代舞台。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排练舞蹈 四、非遗绽放,青春风采
在结营仪式上,志愿者组织全体学生佩戴自制脸谱与头饰,表演不仅融合川剧元素的原创舞蹈《说唱脸谱》,更是与“川剧脸谱&扭扭棒制作”主题联动,展示主题1的活动成品。在志愿者带领下,孩子们以整齐划一的手位、步法和戏腔配乐,集中展示一周学习成果。汇报演出时,那兼具“老味道”与“新表达”的表演,让台下掌声经久不息——这是青春对传统的致敬,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模样。这场文艺汇演赢得的热烈掌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更将非遗文化以动态形式传承。
图为孩子们的结营表演
当舞台的灯光渐渐暗去,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却依旧明亮。那些在课堂上记住的脸谱色彩、在排练中学会的水袖招式、在说唱里融入的川剧韵味,早已超越了课程本身,成为他们心中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图为表演谢幕片段
这场《说唱脸谱》的课程,不仅让千年川剧在青春舞台上绽放了新的光彩,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传统、传承文化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的时光里,生长出更多关于非遗传承的精彩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盛逸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