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聚合力,凝心聚力促团结—— 首都师范大学赴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纲毅   阅读 6.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8月5日至14日,首都师范大学“五育”筑梦——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培育振兴“边疆之花”实践团队师生一行,赴新疆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实践团实地走访红色展览馆、博物馆、牧区学校、生态乡村等,通过开展“沉浸式”调研,立足于新疆的实际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新疆地域特色与首都优质资源,找准教育在文化、科技、体育、美育和劳动中的切入点,以“五育筑梦”为核心驱动,通过以德润疆、以智兴疆、以体建疆、以美塑疆、以劳筑疆协同,形成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模式。

一、以德润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团在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阿亚格曼干村党员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此调研),庄严举行临时党支部成立仪式。全体支部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用铿锵誓言表达服务边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在班超纪念馆,实践团重温历史记忆,感悟家国担当,通过参观汉代遗址、青铜兵器、浮雕墙和班超雕像等展项,深入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背景与历史作用,切身体会中央政权对西域长期稳定管控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基。实践团成员在一致认为“班超精神体现的是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当代青年深入学习与传承”。

在学校党委书记曹文军带领下,实践团前往百年喀什纪念馆与喀什地区博物馆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古丽孜巴·麦麦提艾力担任专题讲解员,带领校领导与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了解喀什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团结奋斗、共御外侮、建设家园的生动图景。参观过程中,师生们重点学习喀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社会治理成效和民族团结进展,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实践成就。

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展厅内的文献资料、历史照片、革命文物等展品。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成员们深入了解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从成立到开展工作的历史背景,感受陈云、邓发等革命先辈在新疆传播马列主义、支援抗日前线、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英勇事迹,体悟到抗战精神的理论内涵,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二、以智兴疆,激发教育创新活力

实践期间,首都师范大学与喀什地区教育局座谈交流。双方与会人员就进一步加强对接与合作、拓宽师范生赴喀什就业渠道,教学科研帮扶、西部计划志愿者遴选、三下乡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实践团与校领导一同深入了解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师生们走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班级、学校智慧阅览室、书法教室等,详细了解近年来在党中央大力支持和帮扶下,边疆地区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

实践团走进喀什六中开展送教活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团成员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依据专业优势、兴趣特长、文化背景与学生学情实际共同设计课程,结合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情景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买热牙木姑·艾买提江与夏伊代·艾麦提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岛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倾向和潜在优势,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唐硕与门程宇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情景式教学将朗诵技巧训练与话剧表演实践有机融合,系统提升学生语言艺术表现力,促进各民族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本次送教帮扶活动有利于实践团成员了解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深入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求,为深入开展教育帮扶提供实践依据。韩宜静与张瑞佳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主题,讲解普通话发展脉络与重要性,融入易错字词闯关与绕口令挑战等趣味元素,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实践团在乌鲁木齐县一中,结合专业背景和学生学情设计情绪管理、英语科普、推广普通话和趣味数学等特色课程。周逢予通过将情绪具象化,深入浅出地讲解每种情绪的功能与身体表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情绪。张瑞佳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为学生带来趣味英语科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水果相关英语知识,并通过实验演示为学生普及浮力与密度理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科学素养协同发展。安外尔·阿克齐与夏伊代·艾麦提依托学生兴趣点,开展趣味数学课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韩宜静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她将流行歌曲、趣味性的易错字词闯关和绕口令挑战融入讲解中,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情怀与认同感。

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实践团成员围绕课堂教学实施、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需求,为后续开展送教帮扶积累经验。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积极与在校学生展开访谈,了解其学习生活主要情况及问题,帮助他们探索并制定学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其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三、以体建疆,绘制京疆健康同心圆

实践团走进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中心小学开展民族趣味运动会及入户调研等系列活动,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实践团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专业优势,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将学生随机分为四个“石榴籽小队”,以团体形式开展“石榴籽手拉手”民族趣味运动会。“石榴籽接力跑”引导学生在奔跑中传递石榴,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石榴籽跳跳乐”融合斗鸡运动,促进学生在跃动中传承民族文化。“百籽同心投”指导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投递沙包,强化集体凝聚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心绳一家亲”拔河比赛,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为后续开展个性化帮扶奠定情感基础。

在喀什六中送教帮扶期间,团队成员安外尔·阿克齐与古丽孜巴·麦麦提艾力聚焦学生健康发展,通过演示与互动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教授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提升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为构建平安校园筑牢安全防线。

四、以美塑疆,焕发民族文化时代活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实践团走进新疆喀什市民族乐器村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乐器制作流程与材料选用,实地走访传承人工作室,体会手工艺背后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坚守。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聚焦于普通话推广进程,对多位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多数手工艺传承人已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与讲解,部分年轻手工艺人还借助短视频平台使用普通话传播民族乐器知识,不断拓宽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不断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践团在喀什地区文化路社区开展“丝路瑰宝”文艺主题汇演,演出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共有60余名线下观众,1200余名线上观众观看活动。本次汇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合丝路文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共设计10个节目,包括民族舞、民族歌曲、相声、诗朗诵、及情景剧等。其中,实践团成员结合实践经验与教育专业优势,创作《学则至》情景剧,通过还原校园场景再现新疆学子勤奋向学风貌,促进在场青年观众深刻体会教育对个人成长与地区发展的深层意义,进一步感悟教育的重要性。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带动全场观众自发合唱,在音乐与舞蹈中拉近彼此距离,生动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在乌鲁木齐市和田街社区,实践团精心编排《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新疆那些事儿》《丝路舞韵》等节目,并以互动宣讲、双人相声、歌舞表演等形式呈现。夏伊代·艾麦提融合“丝路文化”,创作并表演民族舞《丝路舞韵》,结合民族服饰以灵动的舞姿再现古丝绸之路的繁华,生动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丝路精神,引发观众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深切共鸣。唐硕、门程宇围绕经济建设、民生改善、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为观众朗诵《盛世华章》,通过激昂的语调传递出爱国之情,促进观众深入了解新时代新疆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以劳筑疆,躬行实践淬青春

实践团前往南山牧区部分牧民家中进行入户调研,围绕普通话推广、牧民生活现状进行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语言环境、学习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与困惑,并结合专业知识为部分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在深入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收获大量一手资料,为分析当地教育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积累了实践经验。

 
 

实践团在喀什古城与商户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其经营情况、普通话使用情况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成员们为商户讲解线上推广策略,包括短视频内容创作、直播带货技巧及社交媒体营销方法,并协助部分不会使用普通话的商户书写价目表,帮助其商品有效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五育”筑梦——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培育振兴“边疆之花”实践团队,以“五育筑梦”为核心驱动,通过以德润疆、以智兴疆、以体建疆、以美塑疆、以劳筑疆协同,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模式,为两地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阔步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搭建平台。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孙纲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