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至25日,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赴东阿县“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围绕中医药产业智能化转型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访艾山新村、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世界产业园区、解庄村,系统考察传统技艺数字化升级路径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赋能:毛驴IP激活产业新生态
7月24日,实践队于中国阿胶博物馆溯源阿胶千年工艺,重点关注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创新。队员秦欣茹设计“东阿阿胶毛驴IP形象”,通过3D建模(Maya)、材质贴图(Substance 3D Painter)等技术,将毛驴转化为承载品牌文化的卡通符号。该IP以传统纹饰服饰强化文化关联,弱化毛驴“劳作工具”属性,赋能乡村文旅传播,为产业注入年轻活力,展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动画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雄厚实力。
智慧升级:数字技术驱动全链转型
在阿胶世界产业园区,实践队调研智能化生产全流程。复方阿胶浆车间通过中央控制系统精准还原古方工艺(温度误差±0.3℃);阿胶枣分拣机器人依托机器视觉实现每分钟1200颗筛检,合格率达99.6%;鲜制工坊电商基地运用AI弹幕生成、智能排产系统,支撑定制订单48小时交付,带动企业电商年增35%。德州驴养殖板块中,物联网耳标与边缘计算技术帮助养殖户增收23%,AI算法优化能源管理后车间能耗降低17%。
乡村实践:艾山解庄探新路 ——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小院的振兴实践观察
7月23日,实践队探访艾山新村。杨书记介绍,艾山村以艾草产业为核心,形成“种植—加工—文旅”闭环产业链。闲置资源活化利用成为亮点:旧礼堂改造为艾草体验馆与影视取景地;“酱菜院”盘活老屋发展特色经济;老屋改建的“艾山邮局”提供自制茶饮体验,村民制作的艾条、香包成网红产品。村集体通过“党员积分制”“民宿统租运营”等模式,实现村民租金与就业双增收。
7月25日青岛科技大学赴东阿县“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解庄村,调研该村依托互联网平台破解资源瓶颈、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以及线上对远在重庆的解鸿飞书记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系统考察85后村支书解鸿飞以抖音为媒介打造的“网红引流+民生温度+产业培育”发展模式。
红色铸魂:抗战精神砥砺青年担当
7月23日下午,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名森带队赴聊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于聊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在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学习“誓死守土”的民族气节,从东昌府区博物馆“运河红色记忆”展区感悟革命精神传承。刘名森书记强调:“青年学子须将红色基因融入报国实践,以专业本领服务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聚焦“产业智能化+文化赋能”双主线,彰显青年以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以文化IP激活乡村生态的探索路径,同时也反映出青岛科技大学教学产融合之路所发挥的卓越成效。未来,青岛科技大学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文/卜德隆图/青岛科技大学赴东阿县“东阿阿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