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陈小翠 尹书昊) 近日,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奔赴恩施州利川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主题,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技艺,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更从青年视角出发,探讨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和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合影
访谈环节中,传承人刘守红向实践队详细讲述了“肉连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当前传承现状。从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到如今登上更大舞台,“肉连响”虽获得更多关注,但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度不足、创新表达缺乏等挑战。队员们围绕“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怎样将非遗与旅游、文创结合”等问题与传承人展开探讨,记录下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和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进行访谈
在访谈中,刘守红多次强调“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要善用“时代的声音”,借助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实现“全路径传播”,打破非遗传播的时空局限。同时,他也坦言目前自己仍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内容持续输出能力有限,亟需搭建专业团队,实现内容创作与市场转化的良性循环。
针对湖北省提出的“文化支点建设”战略,刘守红认为,非遗项目要“拉得上台、叫得响亮”,既要登上国际国内舞台,也要融入地方文旅发展。他以“肉连响”为例,提到近年来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甚至与腾龙洞等5A级景区合作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中学、学中玩”,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
在新时代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肉连响”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成为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刘守红及其团队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之家等活动,吸引年轻人沉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实现“从输入到体验、从体验到认同”的转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成员陈小翠认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创新;不是单向保护,而是双向赋能。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参与非遗数字化、文旅融合、品牌传播等环节,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此行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我们期待,“肉连响”能在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下,跳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荆楚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善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