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大学生团队赴黄冈乡村调研土地认领经营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28 11: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红丰律耕”暑期调研团队(含指导老师叶雅安共8人),赴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市镇张良祖村,开展为期15天的农村土地认领经营模式专项调研。团队聚焦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风险防控与合同规范核心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剖析为当地化解流转纠纷提供实操性法律支持,以专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张良祖村探索的“农户出地、认领方出资、村集体协调”土地认领模式,是破解农村土地撂荒的创新实践。该村老年人口占比高,过去大量土地因无人耕种闲置,引入该模式后,参与农户无需费心耕种,每年还能获得稳定收益,且收益远超自主耕种,“银发农户”成为参与主力。图为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调研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采访

为全面掌握模式运行实际情况,调研团队采用“分层访谈+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与流转农户、认领方代表面对面交流,并向村法律顾问详细了解现有合同文本漏洞及过往纠纷调解案例。走访中,一位65岁农户分享道:“把地交给种油菜的企业,丰收季在家就能挣钱,比自己种田划算多!”但当提及土地认领合同时,老人坦言“字多看不懂,听村干部说没问题就签了”。这种“未细阅合同就签约”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农户直到纠纷发生,才察觉合同条款存在漏洞。 

当地建材有限公司旗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土地认领经营的重要参与方,流转了村里大量土地。公司负责人表示,合作整体顺利,但也曾因合同约定模糊产生矛盾,例如计划建临时仓库时,因合同未明确土地用途限制与农户起分歧;租金支付时间、合同到期后地上作物归属等问题,也多次引发争议,“每次靠沟通协商解决,但没有统一标准,耗时又费力”。图为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农户家里调研 

在梳理当地土地认领合同与纠纷案例后,调研团队发现核心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合同条款不完善,很多合同未明确土地用途、违约责任、附着物处理方式等关键内容,部分重要约定甚至只有口头承诺;二是法律认知薄弱,村民与认领方大多不了解土地流转相关法规,遇到问题很少咨询法律专业人士。而条款完整的合同,纠纷发生率远低于条款缺失的合同。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迅速采取行动:组织村民与认领方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模拟“认领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租金拖欠”“合同到期作物归属争议”等典型纠纷场景,联合村法律顾问验证风险防控方案可行性,明确12项核心条款;还建议村集体建立“流转前政策宣讲—流转中合同审查—流转后纠纷调解”的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引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调解,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以前调解土地纠纷全靠经验,双方各说各的没统一标准,现在有了示范合同和标准流程,处理问题更有章法,也能更好保障大家的权益。” 调研团队指导老师叶雅安表示,后续团队将定期回访张良祖村,跟踪方案落实情况,同时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为更多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规范化提供参考。此次调研不仅为张良祖村解决了土地流转中的实际难题,更以“理论+实践”的探索,为农村土地流转法治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书写了高校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生动答卷。图为调研团队合影

撰文 | 张静 胡段豪

图片 | 杨琪玥 叶雅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