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赵子涵)近日,“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专业仪器与满腔热忱来到洪江托口,当双脚踩在托口的青石板路上,看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闲置农房,一场关于唤醒与重生的故事即将展开。
初见:闲置老屋藏着亟待绽放的生命力
来到洪江古商城与黔阳古城,这两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像两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老屋与时光的故事,也为“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实践提供了最生动的范本。
洪江古商城里的“修旧如旧”,让商号在修复中保留历史肌理;黔阳古城的“文化嫁接”让老建筑讲新故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石板老街、斑驳砖墙……穿越千历史,一批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非遗体验等产业发展起来。
夕阳西下,古商城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檐角的瑞兽吻兽。所谓“焕新”,从来不是一味的让老屋变成“新屋”,而是可以像洪江古商城与黔阳古城那样,让它们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与历史对话、与当下共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智慧带回托口,让那里的老屋也能续写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图为“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湖南省洪江市洪江古商城入口前的合影
晨曦漫过清江湖的水面,团队乘着渡船来到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托口镇三里村,远处的侗族木楼渐渐映入眼帘。三里村党支部书记黄费全带领大家走访村落。途中,黄书记详细介绍了侗族建筑文化,从木楼的结构特点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智慧,一一进行讲解。
行动:用专业技术为老屋做“精准焕新”
测绘组扛着全站仪与RTK实时动态测量仪穿梭在老屋间,无人机在天空盘旋采集全景数据。在托口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与数据、图纸、工具为伴。对10处典型闲置农房进行测绘后,大家熬夜用Revit、SketchUp、CASS、CAD等参数化建模软件建立数字模型,通过虚拟渲染模拟改造效果。
图为测绘组成员马军宝正在测量老屋
图为测绘组建模出具改造方案
调研组挨家挨户记录房屋权属与村民意愿,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在镇政府查阅侗族建筑史料,为后续改造寻找文化根基。离开洪江那天,向大爷给团队发来微信:“我家的漏雨问题,你们的报告里写了吗?”他说:“等着你们下次来,我给你们留着杨梅,黄桃。”这大概就是调研的意义——实践带走的是数据,留下的是期待,而那些被认真记录的声音,终将成为老屋焕新最坚实的基石。
播种:为老屋复兴留下“长效种子”
“后生仔,这墙要画啥?”老人的声音像老树皮摩擦,手里拄着的木杖顶端包着层厚厚的包浆。他是村里的守村人老黄伯。墙绘组的成员说“我们画侗族文化和当地盛产的杨梅呢。”他忽然来了兴致,放下竹篓就讲开了:“你们画鼓楼,得画‘五滴水’的顶……”
回到宿舍,匡莹婧在画板上写下:“墙绘不只是装饰,是让老墙自己讲过去的故事。”团队成员们似乎也深深的明白,这些天蹲在烈日下调色、趴在梯子上勾勒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图案——那是守村人藏在皱纹里的记忆,是老房子刻在砖缝里的光阴,是得用真心才能听懂的,三里村的私语。
图为墙绘组在老屋上绘制墙绘
当安全教育变成了“憋气挑战”;当你成为小小建筑家,你心目中的侗寨长什么样;当侗族大歌与侗族建筑相通。而我们此刻埋下的种子,终会在时光里长成守护乡愁的树。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自己设计的侗族建筑
一场短暂的下乡,能给这些老屋、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此刻答案在风里飘着:是孩子们笔下“会唱歌的吊脚楼”,是老屋改造数字化模型,是墙上一幅幅墙绘,是数十篇宣传片与短视频,更是侗族大歌的调子与建筑榫卯在课堂上碰撞出的火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