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年文脉,共筑民族辉煌——“寻·访”实践团走进吴文化博物馆与大运河党建主题公园
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民族团结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月20日,“寻·访”实践团走进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与大运河文化带党建主题公园,通过实地探访江南文化瑰宝与运河党建红色地标,探寻吴地文化与大运河精神中“多元一体”的民族交融基因。
实践团首站来到以“吴地文化”为核心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中,团队成员聚焦大运河主题展区,从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的史实中,读懂了运河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连接中原与江南、促进南北民族融合的“文化走廊”。一件件跨越时代的器物与文书,展现了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通过运河贸易、技艺互鉴形成的共同生活图景。博物馆讲解员特别提到:“吴地丝绸、茶叶经运河远销塞外,而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乐器也沿河南下,最终融入江南生活——这正是中华民族‘你中有我’的生动见证。”
图为“寻·访”实践团在吴文化博物馆的合影。“寻·访”实践团 李泽宇 摄
在毗邻运河的党建主题公园,实践团从现代视角解读大运河的民族团结新篇。公园以“运河同心”为主线,通过浮雕景墙再现了元代回族水利专家赛典赤·赡思丁治理江南运河、清代满汉官员共修堤坝等历史场景。团队成员在“民族共建运河记忆馆”中,看到56个民族共同参与当代运河生态保护的影像资料,深刻体会到“大运河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公园内各族群众共跳广场舞、开展运河文化活动的鲜活场景,更让队员们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实践。
无论是博物馆里的千年文物,还是公园中的现代叙事,都揭示了大运河作为民族团结‘活态长廊’的永恒价值。”团队负责人总结道。吴文化博物馆呈现的历史交融,与党建公园彰显的当代共生,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大运河不仅输送物资,更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脉络。实践团成员在两地联动调研中发现,苏州段运河沿线的非遗传承人中,有汉族绣娘与苗族银匠合作创新的案例,也有各族青年组建“运河文化守护志愿队”的故事,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在江南水乡的鲜活注脚。
图为“寻·访”实践团在大运河文化带党建主题公园的合影。“寻·访”实践团 李泽宇 摄
此次寻访活动通过“历史+现代”的双重视角,揭示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民族团结“精神运河”的深层意义。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挖掘运河沿线各民族“共饮一江水、同筑中国梦”的生动故事,让千年文脉成为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
通讯员贾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