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河脉法韵·青火传薪”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7人,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华老师的指导下,奔赴河南省郑州市及巩义市多处文化场馆与红色遗址,开展了以“青春践行新时代,黄河岸边谱新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深入探寻红色文化、黄河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出发前合影
不再局限于法学条文的背诵与案例的剖析,青年学生将他们的课堂搬到了厚重的历史现场与灿烂的文化现场。在为期五天的“河脉法韵·青火传薪”社会实践中,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专业淬炼,他们的足迹成为连接法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细心观摩非遗作品
与许多侧重于单一普法宣传的实践不同,这支队伍选择了一条更为深入的“寻根”之路。他们的目的地是文化的源头和精神的高地:在郑州二七纪念馆,队员们从中国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探寻中国法治建设为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了人民的“根”与“魂”;在河南非遗美学馆,钧瓷的窑变万象、香道的清雅仪轨,让队员们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意义与文化价值,思考如何用法治方式守护民族的文脉。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
他们的旅程也是一次专业的“铸魂”之旅。在黄河博物馆,奔腾的黄河历史与宏大的治理史诗,让《黄河保护法》的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本,而成为了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息息生动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长向实践队员讲解抗战故事
在豫西抗日根据地旧址,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法治萌芽群众纪律、统战政策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深深触动了每一位未来的法律人,让他们思考法治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彰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商船
“在康百万庄园,我们看到了‘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的豫商精神,这正是现代商事法律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一位队员在分享会上感慨,“而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里,我们读到了古代士大夫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与今天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目标一脉相承。”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杜甫故里
这场实践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它启示队员们,卓越的法律人不能只懂法条,更要理解法律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根基。此次调研的丰厚成果,正在被团队系统梳理,转化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和生动的宣传材料,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来自青年法学者的思考与建议。
从历史的回响到时代的课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用内心感应,完成了一次对自身专业使命的再认识。他们寻找的,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他们铸就的,是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深度、有担当的法律人的职业之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臧冰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