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独特基因和“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鲜明特色,为筑牢这一生命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深度融入校企协同与文化共育的全过程,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时代担当的必然路径。
一、 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浸润”的共同体教育大课堂
校企协同不仅是技能传授的平台,更应成为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的实践课堂。其天然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场景。在共同劳动中深化情感认同。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同事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奋斗。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协作精神,体会到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氛围,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理论认知深化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在技术传承中凝聚价值共识。许多精湛技艺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瑰宝。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中,大师工匠们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守信重诺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这使学生们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在服务社会中担当共同责任。校企联合组织学生开展技术下乡、服务社区、支援边疆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筑牢技能报国、团结兴邦的共同理想。
二、 文化共育:营造“美美与共”的共同体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共同体意识的筑牢离不开文化的滋养。高职院校需与企业携手,共建共享,打造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文化育人环境。共建“第二课堂”,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校企可联合举办“中华民族文化节”、“工匠文化讲堂”、“民族团结主题征文、摄影大赛”等活动,邀请企业中的少数民族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展示民族文化;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感受现代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双向互动中,消除隔阂、增进了解,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共编“活页教材”,融通优秀文化元素。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和地域文化特色,校企共同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页式教材、教学资源库。在专业教学中,生动讲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故事,使共同体意识教育具象化、生动化。共筑“网络家园”,唱响团结奋进主旋律。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校企联合策划推出系列主题宣传产品,如“民族技艺传承人”微纪录片、“我的民族团结故事”vlog、“企业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海报等。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格局,抵制一切形式的民族偏见和歧视,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三、协同增效:谱写立德树人与服务发展新篇章
推动校企协同与文化共育深度融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层面着力:一是创新协同机制。建立"政-校-企-社"四方联动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研究室,共同开展教学设计、文化产品开发和实践平台建设,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育人共同体。二是深化课程共建。校企共同开发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课程资源,结合企业案例和地域特色,编写活页教材、建设资源库。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使共同体意识教育生动具体。三是打造实践平台。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双向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企业感受文化融合,邀请企业员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层次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共同体的认知度等量化指标,以及企业员工参与度等质化指标。通过定期评估优化工作方案,确保育人实效。五是服务区域发展。将协同育人项目与区域服务相结合,开展技术下乡、支援边疆等公益活动。在服务实践中深化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实现育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杨少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