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薪火,赓续红色血脉”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比如传统手工艺中的蜀绣,一针一线间展现出的细腻与精美,蕴含着千年的技艺传承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京剧,其华丽的服饰、婉转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将中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让我们在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能够坚定地立足自身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宜兴紫砂壶为例,其制作工艺传承千年,每一把紫砂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当我们向世界展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时,就是在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新的活力。如蔚县剪纸,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凝聚价值共识。例如“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故事,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红色经典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以红色电影《红色》为例,影片讲述了在1937年冬天的上海,会计师徐天被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精神感染,从一个只想过平凡生活的普通人,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与日本军官等几方势力的较量中,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故事。这部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红色故事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体现。革命烈士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些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传承文化薪火,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意义
我们应积极投身于传承文化薪火、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红色精神的力量。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传承文化薪火,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红色血脉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流淌。(齐鲁工业大学:孙梓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