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悟挖掘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红色文化底蕴、塑造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行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国旗护卫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红安开展“寻访红安热土,共绣苕乡新章”系列活动,探寻“红绿古”三色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访红脉织韵,一针一线里的红色传承
长胜街非遗工坊内,老织布机的梭声穿越百年依旧清脆。团队与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人黄珍兰交流,得知革命时期红安大布因经纬密实、吸汗透气,广泛用于制作红军军服与被单,凝聚人民智慧。陶文成先生则演示了踏板节奏、手持力度调控花纹及梭子角度对布面平整度的影响等核心织造技艺。红安绣活传承人席和玉女士强调,绘图是绣活灵魂,对称纹样的绣花鞋垫极考验技艺与耐心。
▲实践队员体验红安大布非遗织造技艺
实践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非遗技艺,真切体会到手工织布工序繁复、绣活绘图与针法的不易。队员们感慨,非遗技艺承载历史与智慧,如今的红安大布早已不是旧时模样,“非遗+红色”的创新脉搏让老手艺焕发青春,而沉浸式的研学体验,更让“一条大布暖军心”的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探绿韵新农,一颗红苕里的共富密码
瑞沣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示范区里,理事长姚峰向团队阐述了以“留住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团队了解到,游仙山庄正探索“闲置资源活化-特色产业培育-集体增收反哺”的发展闭环,融合打造复合业态。在理事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基地智能化组培实验室,学习到“双薯轮作”技术的巧妙、“脱毒”技术的关键及环境逻辑控制的精确。
▲实践队员在瑞沣合作社了解红安苕产品
团队成员表示,红安农业转型升级的秘诀在于“让绿色产业扎根红色土壤,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只有守护绿水青山才能创造金山银山,只有传承文化根脉才能激活发展动能,而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循赤魂印记,一块青石板上的精神丰碑
走进八一村,刻字石墩与思源亭碑映入眼帘,四周赤区旧邸错落,红墙黛瓦间尽显红色生态古村落的厚重与韵味,让团队初窥八一村对红色底蕴的留存与彰显。在郑书记带领下,团队走进方和明起居室,围站于陈列旧物件的展柜前,聆听他带领乡亲 “改穷貌、换新颜”的故事,钦佩其“为乡亲们办实事”的初心,领悟“忠诚源于坚守,成于实干”的力量。
▲实践团在村委书记带领下领略八一村的村风村貌
阳光下,石碑的影子与队员的身影交叠,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此刻,老一辈用热血守护的土地,正由新一代青年接过接力棒。
谋三色兴旅,一份“红安答卷”里的振兴启示
在红安县发展全域大文旅工作专班,详细了解红安县“以红铸魂、以绿赋能、以古承脉”的发展战略: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沉浸式研学线路;绿色山水提质升级,建成生态康养基地;古村古街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
▲实践队员座谈了解红安文旅发展情况
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革命老区振兴不必照搬他路。如今红安将自身禀赋与时代需求精准适配,让红色基因焕发生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愁记忆成为发展动能,正是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未来,队员们会带着这份“红安经验”,继续探索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用青年力量续写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鼎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