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董雨萌 王泽宇 仵怡菲)乡村振兴,文化是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进一步探索保护和传承海洋民俗文化、推动沿海乡村振兴。2025年8月18至8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渔节民情·乡建调研团赴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韩家民俗村,聚焦“海洋民俗节庆的现代变迁与当代乡村建设”,围绕渔祖郎君文化节、渔船制造技艺等开展实践调研。调研团通过博物馆研学、走访村民、访谈负责人等多元形式。系统梳理渔祖郎君文化节的发展演变历史、传承保护现状及游客、村民认可度,深入了解渔盐文化,为沿海村落乡村振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古韵新传:渔盐文化点亮乡村振兴路
在红岛这片依海而生的土地上,渔盐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红岛人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渔盐文化,就是守护乡村的文脉与记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青岛市城阳区韩家民俗村在古渔场和盐场的遗址上,依靠天然港口郎君港兴建而成,由韩平德先生私人出资修建,已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基地。走进韩家民俗村, 调研团成员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是深厚的渔盐底蕴。这里不仅系统还原了古代渔场、盐场的劳作场景,更通过郎君港遗址、韩氏宗祠、渔盐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景观与场馆,全方位展示着红岛地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青岛韩家民俗村考察碑刻
在青岛红岛韩家北村村民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进入民俗村周边青岛红岛韩家北村祠堂。调研团成员发现祠堂内陈列的村史资料,正是由韩家民俗村精心整理并提供,系统记录了韩家村自明清以来渔盐生产、民俗传承与村落变迁的点点滴滴。管理宗祠的老先生热情地为调研团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郎君文化,从郎君氏结网捕鱼的传说到历代渔民祭祀的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图为红岛韩家北村祠堂负责人为调研团成员讲解郎君爷传说
调研团成员了解到,作为渔业始祖的郎君氏不仅印证了红岛渔业悠久的历史,更以其罕见性和独特性,成为韩家村乃至红岛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弘扬这一特色文化,不仅有助于打造“红岛渔盐古镇”的品牌形象,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
研学基地:红色渔盐实践教学基地研学
2022年,韩家民俗村建成岛红色渔盐实践教学基地。走进青岛红色渔盐实践教学基地,调研团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些与海相伴的岁月。从《易经》中记载的郎君氏结网捕鱼,到明清时期苇挡捕鱼的智慧,再到现代渔网的制作工艺,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红岛人“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与创新精神。
博物馆中,鱼皮鼓的复原 与祭海仪式的展示尤为引人注目。负责人刘主任感慨道: “这门手艺差点就失传了。”鱼皮鼓作为红岛独有的艺术形式,曾一度濒临失传,但在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重焕生机。刘主任向调研团成员们介绍道,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红岛的渔盐文化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图为调研团成员听刘主任讲解祭海仪式
“这些老照片记录的就是当年阴岛渔民抗税斗争的故事。”刘主任指着墙上的展板,向调研团成员们介绍。“非遗保护不是锁进柜子,而是要活起来。”刘主任介绍,在政府支持下,红岛的渔盐文化不仅入选省市级非遗名录,更通过文旅融合走进现代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传统文化扎根”,而红岛的实践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古老的渔盐精神,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继续滋养着这片向海而生的土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青岛红色渔盐实践教学基地前合影
访谈研讨:传统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疫情前最热闹的时候,一天涌进来上万人,村民摆小摊,游客挤满码头,空气里都是海腥味和香火味。”刘主任回忆。但由于部分仪式 “ 带点迷信色彩”,再加上经费吃紧,活动一度停办。疫情后客流骤降。刘主任 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时光“ 小时候父亲出海前,邻里都会互送鸡蛋,母亲就包饺子回礼。为什么送鸡蛋?没人说得清,但那是渔家互相保佑的方式。”刘主任说,如今17个渔村大多完成旧村改造,年轻人进了城 。“没有回迁的几个村还能看见老船,其余地方连海腥味都淡了。 ”
面对种种挑战,刘主任分享了韩家民俗村多项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实践经验:一是开展非遗数字化保存,通过影像记录、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将老人技艺和口述历史永久留存;二是推动“非遗进课堂”,与学校合作开发渔盐文化校本课程;三是培育青年传承人,提供技艺培训和创新工作坊,鼓励年轻人用新视角传播老传统;四是结合节庆与旅游设计体验项目,让游客动手参与,实现“以用促保”。 谈到如何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让传统节庆 “潮”起来,刘主任强调关键在于“政府引导、民间唱戏”。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韩家民俗村负责人
目前,民俗村积极承接研学活动,相较于各种研学活动项目,韩家民俗村发掘自身海洋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研学,其中“海盐画”已成为一大亮点。项目取材简单、海洋特色鲜明,用本地晒制的海盐作原料,参与研学的学生可以现场调色、撒盐、定型。相比其他手工,海盐画步骤少、成品快,配合相关渔盐知识讲解,该深受研学团队喜爱。
▲图为韩家民俗村负责人为调研团成员们介绍研学项目
基层回响:村民眼中的民俗传承与乡村新貌
为进一步了解渔盐保护现状与游客、村民等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调研队成员走访周围韩家村,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探寻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活力。调研覆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群,访谈对象涵盖村党组织负责人、常住村民、学龄儿童及集市商户等不同群体,全面收集基层真实声音。 在与游客村民的交流中,韩家北村看桥人韩先生的感慨尤为深刻: “民俗博物馆开馆之后,不仅让老物件有了归宿,更让村民找回了乡愁。”他坦言,民俗文化已成为村子发展的“根与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力。
▲图为调研团成员走访附近村落并采访村民
实践中,调研团成员围绕民俗活动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村民们的鲜活表达让调研更具温度。通过采访,调研团成员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对韩家民俗村的发展持支持态度,谈及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时,大家都主动表达了愿贡献力量的热忱。村民们普遍反馈,韩家民俗博物馆已成为文化地标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直接带动了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让村民在文化传承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实现了精神与经济的双重提升。
同时,调研团成员也发现了保护发展目前所存在的短板,青少年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许多孩子对传统技艺、民俗故事了解甚少。这启发调研团成员:民俗文化传承需“从娃娃抓起”。下一步,调研团将联合中小学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讲解、非遗体验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民俗魅力,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
撰文 | 董雨萌 王泽宇 仵怡菲
图片 | 田虎 叶冰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雨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