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学子深入中药种植产区,解码道地药材的生态智慧与产业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7 11: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贤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宋贤) 2025年暑期,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以“溯源问道,产业行思”为主题,奔赴甘肃、江苏、吉林、福建等地的十余个道地药材主产区,开展了一场深入基层、富有深度的田野调研。从广袤的沙漠到秀美的江南水乡,从革命老区到苍翠的长白林海,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热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解读一株株草药背后的生态智慧和产业潜力。学子们在“山河间解码生态智慧,实践中见证技术赋能,求索中品悟品质文化”,将社会实践的篇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让这趟旅程成为一堂沉浸式的中医药实践课堂。

一、甘肃民勤:沙海中的“绿色药库”,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共赢之路

实践团深入河西走廊北端的民勤县。在这片风沙与绿洲交织的土地上,学子们目睹了梭梭林和肉苁蓉共生的奇特景象,亲身体验了当地创新的“双脉井”灌溉技术。“这样浇水,水能精准送到树根,丝毫不浪费”,护林员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道。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和博龙沙产业公司,青年学子们了解到智能水肥系统、区块链溯源等现代科技如何有效提升药材品质和产量。民勤之行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生态的限制并不是产业的终点,凭借智慧和创新,荒漠也能转化为孕育希望的“药材宝库”。


二、江苏溧阳:守正创新,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连氏样本”在天目湖畔的连氏中草药基地,实践团有幸见到了退役军人创业代表连峰及家族第十一代传承人连正福。这里不仅是汇聚了1300多种药材的“基因宝库”,更是非遗技艺与现代种植科技完美融合的示范基地。连正福老先生娓娓道来:“药材好,药才好。我们不能只追求产量,更要守得住老味道、保得住真品质。”通过红豆杉驯化、铁皮石斛“附树栽培”等创新实践,连家56年的执着坚守让学子们感受到,“守正”与“创新”可以并行不悖——既传承古老智慧,又借助现代技术提升药材品质和产业价值。

三、宿迁曹集:金银花中的“成分价值”,传统农谚与现代标准对话

在曹集乡的金银花基地,学子们将目光聚焦于“道地性”与成分含量的密切关联。通过对比花蕾形态、检测绿原酸等核心成分,他们深刻理解了这里出产的金银花为何品质卓越。“你看我们这个花,颗粒饱满、色泽碧绿,绿原酸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基地负责人捧起一把金银花自豪地介绍道。车间里,古法蒸汽杀青与现代化成分监测系统同步运行,古老传统与新兴技术实现了完美融合。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金银花露”品牌推广,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曹集的经验生动诠释了道地药材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金银果”。

四、吉林集安:林海寻参,古法技艺与全链质控守护“参中珍品”

深入长白山南麓原始林区,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了采参的艰辛与珍贵。在经验丰富的参农带领下,青年学子们学习了辨认野山参“三叉五叶”这一典型特征的方法,双膝跪在湿滑的坡面上,使用传统石签小心采挖。正如一位老参农所言:“最珍贵的药材,往往生长在最艰苦的地方”。随后,团队走进标准化加工车间和质控实验室,亲眼见证了从“芦碗辨年”到区块链溯源的技术跃升。集安之行让南中医学子们深刻认识到,“道地”药材的背后,是生态保护、技艺传承与科技赋能协同作用的结果。

多元实践,青春赋能中医药未来

纵观十余所中草药种植基地,实践团以“生态适应性—技术创新—品质管控—文化传承”为主线,系统梳理了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路径:生态是根基,科技是引擎,品质是核心,文化是灵魂。

“脉络寻源”实践团用这场跨越山河的田野实践,真正将论文书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并以青春的视角为中医药产业振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青年方案。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中医药振兴和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澎湃的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仲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