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政策号召,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智舟”队于7月20日深入开展以“科技兴农、农旅融合”为主题的实践调研。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背景下,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参观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体验数字农业技术应用、访谈新型职业农民等形式,重点调研了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
智慧农业:科技为传统农耕插上翅膀
在都江堰市天马镇金华社区的乡间小道上,团队成员首次近距离观摩了无人机施肥作业。随着“嗡嗡”的旋翼声,载满肥料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腾空而起,短短5分钟便完成10亩稻田的喷洒任务。据了解,相比人工施肥,无人机效率提高30倍,还能减少肥料浪费。移步智能灌溉示范区,更让队员们大开眼界。当土壤湿度监测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智能喷灌系统自动开启,一道道水雾在阳光下划出彩虹。这套系统就像给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什么时候浇、浇多少,都交给数据说了算。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传统“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一幅“会呼吸”、智能化的智慧农业新图景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
图为志愿者参观无人机作业
图为志愿者参观自动灌溉
果园经济:一颗水果的产业链升级
走进都江堰市天马镇柑橘产业园,一番丰收景象映入眼帘,翠绿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团员们了解到果园负责人兰天强曾从事汽车行业,因疫情等多方面原因,决定返乡种植果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最开始的小范围,低产量;到如今的大范围,高产量,达到一亩地可产出6000斤橘子的丰收现状。他感慨道:“从汽车行业到柑橘种植园,看似跨界,实则都是对‘品质’二字的追求。”在当地农科院院士的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生态种植技术,逐步将工业管理的精细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使得乡村振兴带给跨界农人无限可能。
图为志愿者采访果园负责人
同时他介绍说:“政府通过价格保护、品质监管等举措为农户护航,为小农户筑起市场缓冲带,让像橘子园这样的小微经济体敢于跳出‘批发依赖’的路径依赖,在转型中坚定生态种植的信念。同时,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兴起成为关键推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让“生态种植”成为市场所需;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催生“采摘游”热潮。果园顺势推出入园采摘模式,它让“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缩短为游客指尖的触感,将农产品的价值从“斤两买卖”升华为“参与式信任”。借助线上平台引流,邀请游客入园试吃体验,用看得见的生态种植过程建立信任,最终形成“生态种植——体验消费——口碑传播”的闭环。
图为志愿者参观橘子园
走至猕猴桃产业园,整齐的水泥桩上,猕猴桃藤蔓交织成一片浓荫。每一个猕猴桃上都被村民们细心地套上纸袋,防止鸟类啄食,降低农药直接喷洒在果实上的残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雨,紫外线等外界的影响。袋内形成的稳定湿度和温度,可极度减少极端天气对果实的直接影响,助力果实均匀生长。
图为志愿者采访猕猴桃负责人
从无人机掠过翠绿麦田的科技图景,到采摘园里枝繁叶茂的丰收前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智舟”队在行走中见证了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的澎湃动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古老的农耕文明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然而,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发展留量”,如何让美丽的田园“风景”真正变成富民强村的“钱景”,这些命题关乎着一方水土的发展,更呼唤着当代青年以智慧与担当去探索、去解答。这场田野间的实践调研,正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也是青春力量在广袤乡村书写的时代答卷。
图为志愿者们与负责人合照
图文 | 汤忆初 张建强
编辑 | 刘丹伶 阳仕杰
一审一校 | 王洁 张碧俊
二审二校 | 王佳智
三审三校 | 黄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舒愉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