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民族共融”:百灵鸟美育实践团为桂林灵川乡村教育注入非遗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7 0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时昕灵 黎海燕 高芮 杨铭轩 黄学柠 赖可洋 刘畅 曾思燕 雷嘉欣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百灵鸟美育浸润实践团在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开展了“非遗传承·民族共融”主题的美育支教活动。该团队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及校地合作的深入探索,为乡村美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则是此次支教的代表课程之一,桂林渔鼓俗称道情,因“渔鼓”这一伴奏乐器得名。学期开始,实践团成员提前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蔚琛老师学习渔鼓,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将其引入九屋中心校。成员用桂林方言演绎《中华文化永传扬》,让孩子们在渔鼓与碟子伴奏中感受桂林市井生活智慧。实操环节,孩子们专注学习持鼓姿势与敲击节奏,在一对一指导下模仿得有模有样。为筹备结课汇演,他们主动课余排练,力求完美。汇演当天,童声韵白与渔鼓震颤交织,展现非遗薪火相传场景,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信念扎根。

▲图为团队与国家级非遗桂林渔鼓传承人李蔚琛老师学习渔鼓

▲图为团队成员一对一教学

▲图为汇演现场

▲图为集体合影

▲图为团队与灵川县、灵川团县委合影

与此同时,团队致力于以非遗探索美育长效机制。支教结束后,实践团与灵川县妇联、团县委在县政府妇联会议室举行“深化校地合作,共育时代新人”专题座谈会,共商美育赋能乡村教育长效机制。会上,灵川团县委蒋书记提出关键需求,支教团队离开后部分学生难延续非遗学习,需建立“不离乡土”的美育延续机制,期待团队提供更有效的美育解决方案。实践团成员表示会持续关注灵川教育与乡村儿童成长。他们将和当地团委探讨能否在周末社区长期开设桂林渔鼓课程,让支教团队从“暑期候鸟”变为“常年留鸟”,使美育种子在灵川四季成长。

撰文 | 时昕灵 黎海燕 高  芮

图片 | 黄学柠 赖可洋 杨铭轩

一审 | 刘   畅 

二审 | 曾思燕 

三审 | 雷嘉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时昕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