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云锦,探其精微
于6月6日起,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刘念、罗子星同学、内部审计学院刘文旭、会计学院郑子晴以及商学院钱薪伊五位同学组成的青春织梦实践团队开始筹备云锦相关的调研工作。团队成员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筛选出与云锦相关的纪录片片段,整理短视频平台上的工艺展示内容,系统化梳理云锦的发展脉络、核心工艺特征、经典纹样类别以及完整的制作流程。(图片:校名石处合影)
在
此过程中,团队了解了云锦和其他传统织锦的差异,寻找出“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等独特技法的关键信息,逐步建立起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基础认知框架。(图片:初步了解,云锦四型)
聚焦方向,规划行程
在前期资料整理完毕的基础上,团队负责人组织了多场线上模拟讨论,尝试围绕云锦主题去细化研究路径,明确以历史脉络梳理、工艺技法解析、当代转化探索为三大核心方向。针对历史脉络,团队成员计划从三国吴锦到明清皇家贡品的演变轨迹展开梳理;在工艺技法方面,聚焦大花楼织机的结构原理与匠人协作模式;当代转化则关注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形式。(图片:云锦拼字)
同时,团队成员制定了详细的实地参观计划,将博物馆参观划分为通史展厅、织造技艺区、文创区三个重点区域,为每个区域分配了专人负责记录,明确需重点观察的纹样细节、织机结构、产品形态等内容。千年云锦,经纬交错,每一缕丝线,都见证着历史的传承。(图片:云锦凝思)
集合整备,启程实地
7月4日清晨,团队成员按时在校名石处集合,团队负责人刘念逐一核对物资清单,分发防晒用品与急救包,并再次强调参观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与展品保持安全距离、拍摄前征得工作人员同意等。完成准备工作后,团队集体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
(图片:南京云锦博物馆大门处合影、展览观赏)
观锦赏纹,探史悟艺
进入博物馆后,团队首先在通史展厅进行参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观察了不同时期的云锦实物展品,从唐代的“联珠纹锦”到宋代的“缠枝莲纹锦”,再到明清时期的“妆花缎龙袍”。团队成员通过近距离观察纹样的线条走向、色彩搭配及织造密度,发现云锦的独特之处,感受云锦别致的美。
欣赏过历史长河留下的瑰宝后,团队成员参观了云锦的织造工艺。两位匠人操作着一架大花楼织机,坐在上层的匠人依据结绳的位置和颜色去提拽丝线,而坐在下层的织手,根据伙伴提起的丝线,用梭子进行穿梭,织出“寸锦寸金”的云锦。(图片:了解云锦织造过程、云锦织造机模型图)
考察后期,团队前往博物馆文创区,观察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形式。在这里,云锦不再是展柜中神秘莫测的展品,而是小巧精致的桌面摆件,或是宏伟大气的挂画。团队成员记录了各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工艺简化方式及使用场景,郑子晴特别对比了文创产品与传统展品在纹样细节上的差异,分析现代设计对传统元素的取舍逻辑。
览锦识技,承韵传薪
实地考察结束一周后,团队召开总结会议。团队成员分别分享在资料收集与现场观察中的发现,在细致观察大花楼织机的结构草图后,了解了其关键部件的名称及功能;在汇总了文创区的产品信息后,统计出了年轻人偏好的设计类型;在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云锦纹样的题材变化后,发现了从宗教符号到吉祥寓意的演变趋势。会议围绕云锦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展开讨论,提出了一些可探索的方向,包括:将织机运作过程制作成短视频、提取纹样元素开发表情包、联合设计专业开展纹样再创作比赛等。
会后,团队完成了从资料梳理到实地验证、再到系统总结的完整流程,形成对云锦历史脉络、工艺特征及当代转化的系统性认知,为后续探索传统技艺的传承路径积累了扎实的基础素材。整个过程中,团队始终聚焦工艺本质与现代传播的结合点,以"青春传声筒”的角色定位,探索非遗在Z世代中的“破圈"路径,力求让“寸锦寸金"的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文化符号。正如云锦需要经纬线的交织才能成锦,普通青年的认真参与,也是非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青春丝线”。
文案来源:郑子晴 钱薪伊
图片来源:刘念 郑子晴
指导:赵玉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登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