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赖思宇)夏日的南宁,蝉鸣裹挟着热浪涌入新会书院朱红色的雕花木窗,戏台上邕剧演员的一招一式激起台下阵阵叫好,观众席中白发老人轻摇蒲扇的身影间,年轻面孔寥寥无几。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的岭南古建筑,既是邕剧的实体舞台,也成了观察这项非遗艺术存续现状的窗口。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邕韵新唱调研团队穿梭于南宁的文化地标,展开了一场关于邕剧传承与发展的深度调研。
调研团队精心筛选了与邕剧紧密相关的重点场所,新会书院古朴典雅,青砖黛瓦间留存着邕剧往昔的辉煌;广西民族剧院现代大气,承载着邕剧在新时代的探索可能;南宁博物馆馆藏丰富,老戏服、旧照片、道具等展品串联起邕剧的发展历程;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则弥漫着老南宁的烟火气,藏着邕剧在民间的记忆。团队希望通过实地观察和与不同人群交流,触摸邕剧的历史脉络,了解其当下生存状态。
7月5日,团队正式开启实地调研。站在新会书院前,古老的戏台雕梁画栋,朱红栏杆泛着岁月的光泽,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座无虚席的热闹场景。在广西民族剧院周边,受访的老人们回忆起往昔邕剧演出的盛况,“那时候戏台前挤满了人,孩子们趴在戏台边看得入迷,锣鼓声整条街都能听见”,言语间满是怀念,也难掩对如今冷清景象的感慨。来到南宁博物馆,一件绣着壮锦纹样的蟒袍静静陈列,金线勾勒的龙鳞下,还能看到1950年代《打神告庙》演出海报的泛黄笔迹。讲解员介绍,邕剧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是粤剧与桂剧融合的“混血儿”,在南宁的山水间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其脸谱融入壮族图腾元素,每一抹色彩都是民族记忆的密码。但随机采访显示,本地中老年人对邕剧多是“有印象但说不出细节”,年轻群体和外来游客则大多表示“从未听说过”,反映出邕剧传播范围狭窄,公众认知度亟待提高。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南宁博物馆内讲解员
7月6日,新会书院上演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团队专程前往观看。演出前,观众排着队等待入场,一位老人驻足在陈列着邕剧戏服的橱窗前久久不愿离去,他说:“小酌一杯清茶,品味一出邕剧,这便是老南宁人的情怀。”剧场内,饰演敫桂英的演员以婉转凄切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身段,将角色从期盼到绝望的情感变化层层递进,“打神”段落中甩发、跪步等绝技更是惊艳全场,台下老观众屏息凝神,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但环顾四周,年轻观众不足一成,部分年轻人坦言“不太能理解剧情,节奏也偏慢”。
图为演出前观众排队等待,彭子珊供图
据了解,新会书院每周周末安排两场戏曲展演,每场1小时左右,包含邕剧、粤剧、粤曲演唱等节目。演出中,主持人会介绍剧情,舞台两侧的字幕板解决了语言障碍,这种“周周演”的安排是南宁市保护邕剧的举措之一。交流中,团队发现邕剧与粤剧的显著区别:语言上,邕剧采用邕州官话演唱,融合南宁本地特色,即便不看字幕也容易听懂;粤剧则方言特色浓郁,对非粤语地区观众不够友好。表演风格上,邕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武戏中真刀真枪的对练极具张力,保留了南派武功的粗犷刚劲;粤剧则更侧重情节铺陈,台词量较大。
图为团队成员与邕剧演员合照,彭子珊供图
调研中,团队梳理出邕剧面临的多重挑战:演员队伍规模有限,目前专业演员数量稀少,每周仅能安排1-2场演出,与粤剧从业者数量差距明显;公众认知度不高,年轻群体对邕剧的陌生意味着可能出现传承断层。不过,希望也在萌芽,南宁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为邕剧注入活力,本地文化艺术中心正积极培养年轻演员,让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新鲜血液”。
团队认为,邕剧的独特性正是其突围的关键,其语言优势、武戏特色都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潜力点。未来可利用短视频、VR等数字技术解码脸谱文化密码,将邕剧送进校园让青少年体验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对传统剧目创新改编。夕阳下的新会书院,戏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邕剧的传承之路,既需要守护老观众的情怀,也需要唤醒年轻一代的兴趣,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避免成为只存在于银发观众记忆中的“消失的戏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