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华夏之匠心,传承中华之美艺————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苗族泥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魁大师

发布时间:2025-08-27 00: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三妹 张可柯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7日,南京工程学院塑泥鸣音团的学生前往贵州采访。在贵州黄平,一项源于泥土、承载着苗族智慧与童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平苗族泥哨,正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魁大师倾心守护。

陈应魁工作室

陈应魁工作室部分获奖作品 

陈应魁工作室作品  

陈应魁大师简介

陈应魁,男,1964年生,贵州省黄平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黄平苗族泥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开始学习泥哨制作技艺,师从民间泥塑艺人吴国清,至今三十余年。其作品具有极其明显的民族风格特点,曾受邀于北京、上海、巴黎等展出。

水流潺潺,鸟儿悦耳的戏鸣声与其和奏出令人不住要小眠的乐曲。古老的树木衬得那形态憨厚可爱的小泥龙儿更加神秘。棕红色的黏土被捏成团状,然后摁压、揉捻,小羊儿的模样在陈大师的指间逐渐成型 。陈爷爷向访者说道:“要做成好的作品就必须得静下心来”。

落籽于乡,愿为播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期,1986年,那是陈爷爷第一次接触泥哨,命的运齿轮开始转动,1987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农民画培训班,后拜师黄平苗族泥哨创始人吴国清,成为其入门弟子,近40年的时间,完整的继承了其制作泥哨的技艺手法,选泥,捏型,开哨,定型,烧制,彩绘,上清漆 ,“每一步都要用心去做”。他长期坚守在黄平县飞云崖传承基地,做苗族泥哨制作技艺的“守艺人”。

别具一格,民族风趣

问为什么泥哨的底色是涂成黑色的,陈爷爷纠正:“黑色是烧出来的,而且以黑色为底,大红大绿的碰撞更加醒目,冷暖搭配更加协调、丰富”。黑底点红绿,哨体鲜明醒目而不失厚重感,黄,蓝,粉,白为饰,近似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与刺绣花块具有民族特色。黄平泥哨又被称为“泥叫叫”,与其他泥塑不同,它以三足为特点,在后足正后方、腹底与后足交接之处戳出吹气空和回气孔,以巧妙的手法使两孔形成一个“V”形的角度从而让气流在其中摩擦发出哨子般清脆的响声。造型多以动物为主,十二生肖,或者是麒麟,貔貅,孔雀等意喻祥瑞的瑞兽。注重头部塑造,神似形略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 泥哨是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泥捏儿童玩具,成形与20世纪30年代,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不可失,式不需唯

提到对于泥哨的宣传融入现代元素,陈爷爷兴致勃勃:“可以用你们年轻人喜欢方式啊,但是不能丢了手艺”面对时代洪流,陈应魁师兄弟们也在不断尝试从不同的途径去推广、发展泥哨,鼓励后人们勇于用新时代的审美来创新、制造能够同频于时代潮流的推广形式。

传承之重任,句句呼吁

陈应魁爷爷语重心长:“希望年轻人能来继承泥哨制作技艺,如果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没有人去继承的话,那样会很遗憾的”。每一个传统艺术的销匿都会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在交流过程当中,他不止一次表示过期望年轻人能够积极学习泥哨,把它延续下去,让它流传于世。如今他最为忧心的便是继承人之事了,虽然他非常渴望后人来继承泥哨艺术,也依旧恪守人心所愿寻找有缘人,不强人所难。他说得次数最多的词便是“爱好、兴趣”。

【对话陈大师】

问:如何看待当下非遗文化的发展形势?

陈大师放好成型的泥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也在以各样的形式延续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得做出改变,让年轻人接受;加入现代元素,但不能是机床流水般的复制,如泥哨的精髓在于它的制作技艺”。

问:对当代年轻传承人的建议

陈大师又一次强调,要用心去做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才能做得精细。

【采访人手记】

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要耐得下心,一件好的作品需要灌输情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兴趣是事物对人们最为有力的羁绊。陈大师的点拨深触人心:热爱是人们能够坚持不懈的动力,灵魂深处对艺术的向往是无形的牵引。

通过本次探访,访者不仅记录下苗族泥哨的制作技艺与传承故事,更感受到非遗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愿这份坚守与热爱能感染更多年轻人,让苗族泥哨在时光流转中延续文化生命力。

对话过程 

  (通讯员:吴三妹 张可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可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