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学子深入社区开展非遗与中医文化传承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7 00: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祺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学子深入社区开展非遗与中医文化传承活动

近日,由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模拟政协社团组建的“彦心沂韵・红途探行”实践队深入淄博市张店区兴乔社区、柳毅社区、高南村和高北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该队队员聚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与蕴含深厚智慧的中医技艺相结合,服务社区儿童120余人次、老年居民80余人次,让古老技艺在社区焕发新活力,收获了居民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

巧手体验:非遗魅力润童心

在柳毅社区和兴乔社区的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

扎染区内,30余名孩子在队员指导下,用皮筋、木夹在白布上创作图案,浸入靛蓝染缸。展开的瞬间,繁星、波浪等独特纹样跃然布上,“哇!我的星星染蓝了!”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漆扇制作区内,孩子们挑选扇面,轻轻浸入流动的彩漆水中,提起来时,独一无二的山水云纹便凝固成艺术。

皮影戏台前,队员们演绎的《哪吒闹海》引得笑声连连,随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幕布后操纵皮影,稚拙的动作赢得阵阵掌声。“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皮影,今天自己也能玩,太有意思了!回家要讲给爸爸妈妈听。”一位参与的小朋友兴奋地说。这些寓教于乐的非遗小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创造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皮影戏

韵新传:中医智慧惠社区

实践队充分发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向社区居民主动推广蕴含千年智慧的中医传统文化。在高南村和高北村,队员们开设了“中医文化体验角”,吸引了众多老人驻足。

脉诊初识:队员于沐杨等为感兴趣的爷爷奶奶们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并演示基础的把脉方法,讲解脉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养生理念。“小伙子讲得挺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东西,确实有门道。”高南村的李大爷听完讲解后感慨道。

耳穴探秘:队员们系统讲解耳穴分布与传统经络学说的关联,展示耳穴贴压这一简便易行的中医外治技术,并介绍其在民间常用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日常保健。经过前期学习,队员们准确找到相应穴位,为老人们进行体验。“贴上后感觉耳朵温温的,昨晚睡觉感觉比平时沉了些,这小东西有点意思!”高北村的张阿姨在体验后分享道。通过亲身体验,老人们不仅感受了传统疗法的奥妙,也领略了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老人贴耳穴

八段锦传习:为推广中医养生文化,队员们现场示范教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段锦”。他们一边演示舒缓连贯的动作,一边讲解其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传统养生智慧。众多老人兴致勃勃地跟随学习,一招一式,认真模仿。

 

图为实践队员们指导老人们练习八段锦

知行合一:文化传承赋新能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推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不仅将课堂中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创新性地将非遗技艺与中医智慧共同融入社区服务场景。“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它是有生命力的,能在互动中点燃大家的热情。看到爷爷奶奶们对八段锦感兴趣,孩子们对皮影戏着迷,特别有成就感!”实践队员王宇坤分享道。

实践队系统梳理了涵盖非遗体验、中医文化推广的标准化方案,为社区后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了参考。高南村工作人员反馈:“活动设计非常用心,既有动手体验又有文化讲解,孩子们玩得投入,老人们也学得认真。特别是把非遗和中医这些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广,形式新颖,效果也好,为我们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了新思路。”

一周的实践,年轻的学子们化身文化传承的使者。他们以巧手唤醒扎染、漆艺、皮影的生机,以仁心传递中医脉诊、耳穴、八段锦的古老智慧。这场深入社区的“文化之旅”,不仅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医学技艺在互动体验中“活”起来,更在居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这次活动是青年学子活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指导老师刘亚楠评价道,“同学们深入基层,将典籍中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社区体验,不仅加深了自身对文化根脉的体认,更有效激发了居民对传统技艺和智慧的热爱,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探索了青年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老人们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