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里的坚守与探索:南宁酸嘢商户的非遗传承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6 23: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欣津   阅读 3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24日讯(通讯员 李欣津)夏日南宁的街巷间,酸嘢独有的酸甜气息总能轻易勾起食客的味蕾。作为2023年入选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南宁酸嘢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味觉记忆,更在一代代经营者的坚守中延续着文化脉络。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邕酸薪承”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一中玲姐酸嘢”“一点脆”“酸品王”三家代表性商户,与经营者深入对话,探寻这门非遗手艺在当代经营中的真实样貌——既有对传统的执着坚守,也面临着与时代接轨的现实挑战。

“一中玲姐酸嘢”的店主玲姐,与酸嘢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下岗大潮。当时拿3000元下岗补贴的她,选择学习酸嘢制作手艺,从校园门口的小摊起步,一做就是三十余年。如今,每天凌晨五点半,她仍会准时前往海吉星批发市场挑选食材,“必须当面挑新鲜的,当天的货当天卖完,绝不留到第二天”,这份对新鲜的坚持,让她的酸嘢收获了从学生到明星的认可,广西电视台多次采访,众多明星也曾前来打卡,甚至有上海、北京、黑龙江的食客通过微信订购,让真空包装的酸嘢跨越千里。

图为玲姐在店中工作   赵婧彤 供图

在南宁另一处相对安静的街区,“一点脆”酸嘢店已默默经营18年。店主夫妇从姐姐手中接过酸嘢手艺,“做酸嘢就像学炒菜,一边做、一边听客人意见调整”,逐渐打磨出“新鲜、酸甜可口”的独特口味。为了保证食材品质,店主丈夫每天凌晨五点多就要奔赴海吉星选货,不固定商家,只看新鲜度。即便店铺位置不算核心,仍靠熟客口口相传维持稳定客流,偶尔有熟客通过微信预订,将酸嘢寄往上海、深圳等地。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一点脆”店主进行采访   赵婧彤 供图

作为南宁酸嘢行业的连锁品牌,“酸品王”则走出了一条“标准化+手工”的路子。不同于完全统一配送,其水果类酸嘢需门店现场制作,切配、拌料等环节严格遵循标准流程,既保证了口味稳定,又留存了手工制作的温度,且所有品类均支持真空包装,方便顾客外带或邮寄给外地亲友。不过,即便有连锁经营的基础,“酸品王”也未展现大规模产业化扩张的迹象,仍以稳健经营为主。

图为酸品王门店   赵婧彤 供图

调研中发现,三家商户虽经营规模不同,但都面临相似的发展瓶颈。在宣传推广上,“一中玲姐酸嘢”和“一点脆”仍依赖“熟客经济”,没有运营小红书、抖音等社交账号,接单多靠微信1对1沟通;在产业化发展上,商户们普遍态度谨慎,玲姐曾收到政府协助开厂的邀约,却因“年纪大了怕压力、经济大环境不好”拒绝,“一点脆”店主也坦言“手工费人力,开多店打理不过来,不敢冒险”。

从校园小摊到社区老店,从手工现制到半标准化经营,南宁酸嘢商户们用数十年的坚守守护着非遗本味,而如何帮助他们突破经营局限、破解传承难题,让这缕酸甜气息飘得更远,仍需政府、社会与从业者共同探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