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文化浸润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7月底,天津外国语大学“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以文化为纽带感受民族交流与历史传承。
赤峰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景展现辽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展馆共有5个展厅,包括4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它不仅是珍藏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辉煌成就的宝库,更是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同时依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参观。
辽塔巍巍映童声
实践团首先参观了宋风辽韵——辽历史文化陈列展,上篇以通史陈列形式展示辽代历史,下篇以文化为轴线展示契丹族的多方面成就。在这里,一群特殊的“红领巾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小学生们专业而细致地为实践团讲解辽代通史脉络与契丹民族的多维成就。面对成员们的提问,他们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深厚的知识储备令实践团成员深感敬佩与惊喜。在北国丹青——辽壁画艺术精品展中,稚嫩却自信的童声继续引领大家领略辽壁画质朴宏大的气韵。一位小讲解员兴奋地说道:“背稿子虽然很‘痛苦’,但能够作为讲解员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觉得特别光荣!”实践团跟随着小讲解员们的步伐来到了第三个展厅:凭云出梵天——辽佛塔建筑成就展,它位于展馆三楼,清晰直观地展示着辽塔的构造及搭建方式。其中,一位小女孩的讲解尤为精彩,她不仅熟记展板内容,更主动补充了许多课外积累的辽塔知识。她坦言:“当讲解员让我的普通话更标准了,说话也更有条理!”
异乡青年感交融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偶遇了来自黑龙江的大学生,他们来此地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非常幸运能够有机会来参观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听到这些小学生们用普通话生动自信地讲解历史文化,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未来。”
童声朗朗传文明
活动中,一位身着蒙古袍的男孩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他是当地小学四年级的蒙古族学生,他热情地用蒙语和普通话介绍了自己和家乡赤峰。成员们也向他传达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新时代文明人”,以亲切的互动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赤峰辽代博物馆,天津外国语大学学子与当地青少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实践。当孩子们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讲述千年辽韵,普通话作为文化纽带与时代桥梁的双重价值熠熠生辉。从童声讲解到文化互动,从壁画故事到绕口令挑战,这场“双向奔赴”不仅让推普行动扎根历史文化沃土,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正如馆内所言:“历史因传承而鲜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语言的力量,在此正谱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文/李滢瑜 高照
图/高照 林佳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