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郭庭妤、张桐羽、张冰清)为响应国家环保战略、调研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助力生态可持续发展,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地理科学学院“长征路上‘粮’心行,绿色江苏‘耕’护基”实践团近日深入泰兴市滨江镇、姚王镇、珊瑚镇等地,在十余处实践地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助农服务专项行动。
本次活动中,实践团紧扣“贯彻大食物观,促进生态修复与助农创收”生态主题,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指示,结合专业知识,以青春挺膺为促进耕地保护、赋能乡村振兴注入属于“地理人”的智慧。
循江问道护生态,粮心长征践担当
实践团走进泰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长江生态湿地与绿色廊道,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生态文明保护实践学习活动。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队员们通过详实的图文史料,了解了此地由污泥堆放点转变为生态涵养池的全过程,深刻理解了沿江生态带建设对耕地保护的作用。
从长江水系的蜿蜒壮阔,到湿地生物的灵动多样,再到水土保持与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队员们认识到这条母亲河所承载的生态重担与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随后,实践团移步至生机盎然的长江生态湿地与绿色廊道。行走于亲水栈道,穿梭于绿荫之间,队员们切实地感受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的强大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的重要价值,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深领悟。
▲图为实践团前往泰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图为实践团走进长江生态湿地与绿色廊道开展实践
科技照亮沙蟹路,产业融合续长征
在泰兴市江源农牧有限公司和新平果园,实践团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循环经济学习旅行。在江源农牧有限公司,队员们通过公司人员对螃蟹养殖历史的详细讲解,了解到水草是养蟹的重要的环境因素。通过草坪式管理养草,为螃蟹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司还巧妙利用当地土质松散颗粒化的特点,给水塘设置快速补水装置,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加大了水流中螃蟹的运动量,大大提高了螃蟹的产出质量。
随后,实践团移步至绿意盎然的新平果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果园采用的生态种植模式。果园通过种植葡萄、西瓜、甜瓜、草莓、等优质农产品,推广现代化种植栽培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此次学习旅行中,队员们深入探究了循环经济的内在运行逻辑,深切体会到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坚定了在“以生态农业为根基、文旅赋能为羽翼”的新时代产业融合长征路上持续迈进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在江源农牧的螃蟹养殖区和水产品加工厂进行参观
▲图为实践团走进新平果园开展调研
绿菜凝金铺富路,老茧载情续长征
在绿色长征的实践征程中,泰兴市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以对土地的赤诚情怀,生动践行着大食物观,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曾经9-11月的种植空窗期,在远赴甘肃、云南、辽宁等地深入调研后,被毛豆加工处理精准填补——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合作社里,老人们在田间与生产间劳作的身影,透着对土地的深厚眷恋: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侍弄作物,守住了农产品的本真味道。这份情怀化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让合作社在青壮年外出的挑战下,仍能通过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推行统一管理与多省联动,凝聚起强大发展合力。
“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小农户稳稳嵌入产业链,以工坊订单为依托的“定点农业”按季规划种植,从育苗到采收环环相扣,年带动500名当地农民就业,近些年的经销佳绩更印证着生态种植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用绿色发展延续绿色长征初心、用创新实践丰富大食物观内涵的生动写照,让共富之花在沃野上悄然绽放,为乡村振兴的共富底色添上了鲜亮一笔。
▲图为实践团在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进行参观
▲图为实践团与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成员交流共富路径
以脚步丈量沃土,用创新赋能农耕,团队队员们交出了一份融汇专业智慧与民生情怀的青春答卷。本次实践中,实践团深入开展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行动,将“大食物观”理念精准落地基层,并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农村产业发展,为探索村民共富路径提供实践方案。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耕地修复—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以青春洪流助推乡村振兴实践;以青春步伐启程青年绿色长征。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桐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