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 (通讯员 王俐虹),邑启新章实践队奔赴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积极响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队员们走进清代科举遗址——龙川考棚,开展了一场深度文化体验与调研活动。这座静谧而肃穆的古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文化传承的崭新意义。
图为龙川考棚门口 杨咏淇摄
龙川考棚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是广东境内少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科举考场之一。踏进考棚大门,队员们仿佛穿越百年,置身于庄严肃穆的科举现场。这里的砖瓦梁柱,无声地见证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与历史选拔制度。
图为至公堂 杨咏淇摄
图为武科考场雕塑 杨咏淇摄
在考棚内部,实践队依次参观了排列整齐的考舍、悬挂“贡元”匾额的厅堂、肃穆的至公堂以及相邻的武科考场。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与丰富的陈列文物,队员们仿佛窥见昔日学子秉烛夜读、挥毫泼墨的身影;武场中拉弓习射的雕塑,则生动再现了武举考生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这一切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文武,历朝历代的士人皆怀揣以才学匡扶家国、不负韶华的共同宏愿。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考棚 杨咏淇摄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亲手触摸斑驳木桌,系统了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考棚建筑的保育历程,从历史选才机制中汲取智慧,也更加明晰当代文化守护的价值与意义。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轻轻抚过斑驳的木桌,细致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与考棚建筑的修复保护历程。从隋唐开创科举至清末废止,这一延续千年的选才机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也为现代教育与社会人才选拔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实践队员们愈加意识到,保护如龙川考棚这般的历史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新时代价值的重新挖掘。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照 徐伟标摄
此次龙川考棚之行,邑启新章实践队队员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岭南科举教育的历史,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实践队员们希望用实际行动推动佗城文旅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让这座古老建筑焕发新生,把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可见、可感、可续的文化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俐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